第22课  哲学

大同中学  姚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哲学”概念的一些看法;了解柏拉图、孟子、阿奎那、朱熹的简单生平,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引导下的政治观点。

2.通过对科学、哲学、宗教等学科特点的比较,理解哲学在人类精神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通过了解四位哲学家所处历史背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特性以及由此引导的政治思想的必然性,深切地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特质。

3.课文所列四位哲学家,不但有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也有相当的政治思想与抱负,他们心怀对于人类的人文与终极关怀,悲天悯人,应该让学生感悟这种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人生、社会,关怀人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位中外哲学家的主要理论,特别注重其治国方略。

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说明:

1.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哲学家们将自己的哲学观点移植于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可见,哲学并非超脱于文明史之外的人类臆想,其落脚点与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相同,即关怀人类,关怀文明,故为本课重点。

2.历代哲学家对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对于社会理想的憧憬美好,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理念世界”这一概念,这些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给学生列出一些关于“哲学”一词的概念,请他们谈“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的概念:“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胡适[1];“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2];“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3]

教师小结: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

罗素的概念很有趣,我们来比较科学、神学和哲学,以明白哲学的一些基本特质。(见材料一)哲学要解决的是一些亘古的难题,它一般关乎存在、人、宇宙、时间等基本概念,而且我们不要过多关注结果,而要重视哲学家们对于这些概念的推论过程。(见材料二)在这些推论中,哲学家提出了对世界的理解,也提出了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的推理。(见材料三)

问题:哲学关心哪些问题?哲学作为人类文化重要内容的意义何在?

教师讲授与提问学生相结合。可以古希腊哲学所关心的命题为例证讲解。

教师小结:哲学思考人类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哲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哲学探讨思维的存在关系、人之本性等问题。哲学看似与现实生活十分遥远,实际是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哲学是对于世界的一种整体的、宏观的把握方式。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尤其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不断地用自己的方法、路径尝试着诠释一些命题,这些诠释的过程及结果体现了他们的思想,也体现了时代的烙印以及文化的背景。承上启下,引出第2环节。

2.讲授中外四大哲学家。在讲授过程中,完成以下表格,便于小结,也便于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

 

柏拉图

孟子

阿奎那

朱熹

生活时代

 

 

 

 

著作

 

 

 

 

社会背景

 

 

 

 

核心哲学思想

 

 

 

 

治国理论

 

 

 

 

(答案见板书设计)

在讲授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以便本课小结的展开。

(1)为什么晚年的柏拉图会修改自己对于“理想国”的看法?[4]

柏拉图感觉自己的方案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哲学王”身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不可能有人达到柏拉图所说的要求,因此柏拉图开始主张法制,主张家庭的存在以及一定的私有财产等。

(2)如何看待孟子和柏拉图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思想的异同。

A.作为轴心时代的哲学家,他们都对于人性赋予了相似的内涵,也就是人性本善;

B.处于希腊城邦政体和中国宗法集权政体两种政治文化氛围下的哲学家虽都对于“仁政”作了积极的阐发,但可以看到他们思想的根本差异,柏拉图最后寻求了律法的支持,而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

(3)阿奎那用理性证明神学观点的社会思想背景是什么?

威尔?杜兰曾把“亚里士多德哲学比作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就此而论,正是托马斯把这匹木马拖进了经院哲学”,阿奎那的主要贡献是把理性主义引入了对于基督教神学思想的解释,这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2―13世纪,中世纪大学兴起,更多的知识分子探讨起了神学思想本身的逻辑与真伪,加之阿拉伯人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重新输入欧洲的时候,神学家们若不迅速变革思想,很难抵挡人们对于神学的诘问,阿奎纳的思想应运而生,他提出了上帝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上帝本身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要通过后天的证明,从上帝的创造物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就是著名的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推论;这虽然使得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只是饮鸩止渴而已,人们对于神学的质疑将随着理性精神的复苏更为大胆。

(4)比较朱熹理学思想和孟子的性善学说,有何不同?

在本质上,朱熹的学说涉及了形而上学的关于物质、思想本源的哲学命题,朱熹思想中讲究“顿悟”,这一概念来源于佛家,可见禅宗思想对于宋代思想家的影响之深了。孟子的学说基本上是涉及政治哲学的。

    3.分析了四位哲学家的思想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宗教特质决定了哲学家们的思考路径。

 

 

四位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推论即可说明。孟子从先验的概念入手,柏拉图从“洞穴比喻”入手,阿奎那从神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入手,朱熹则吸取了传统儒学以及禅宗的思想。

(2)哲学家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柏拉图的“理念论”即可说明。

(3)哲学家们不但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他们都对理想社会做了憧憬以及论证,这是哲学家们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4.小结本课。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们的思考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历代哲学家对这些哲学命题不懈的思考更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源泉。

[资料附录]

材料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一方面他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子上总是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P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二: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表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P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三: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内在张力。哲学家们与哲学对象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精神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因而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也就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历史上已近过去了的思想实际上并没有过去,它们作为一条条思想之路也构成了我们的存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思想包含而且必须包含过去的思想才成其为思想。或者说,离开了历史,我们的思想甚至我们的存在便是残却不全的,因而“历史性”在此就有了“现实性”的意义。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P1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板书设计]

 

柏拉图

孟子

阿奎那

朱熹

生活时代

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

12―13世纪

12―13世纪

著作

《理想国》

《孟子》

《神学大全》

《四书集注》

社会背景

雅典在伯里克利的辉煌时代后经历了瘟疫和战争日趋衰落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征战不休的战国时代

封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大学出现,加之阿拉伯人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重新输入欧洲

儒学产生危机,佛教禅宗思想大行其道。

核心哲学思想

“理念论”,“善”是一切理念的源泉

人性本善

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推论,人类的至善来自上帝的至善,通过“信、望、爱”三德来追求至善

“理”是宇宙最高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治国理论

“理想国”,哲学王治国;晚年更倾向于用法律来规范个人和政府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政治秩序是神圣的,教会权利高于世俗权利,要以宪法规君主和政府的行为

“天理”治世

[训练设计]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以建筑房屋为例子,说明朱熹的政治哲学,阐述君王治国之道,他说:“建一栋房子,必须依照建筑原理。这些原理永恒地存在,即使物质世界中实际上一栋房子也没有建过,它们也存在。大建筑师就是精通这些原理,并使他的设计符合这些原理的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59―26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问题:

1.文中“建筑原理”和“大建筑师”分别意指什么?

文中“建筑原理”指治理国家的“天理”;“大建筑师”指遵“理”治国的圣王。

2.朱熹的政治哲学与他的基本哲学观有什么关系?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都遵循着“天理”,人类在后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认识“天理”,并且应该依照“理”行为、生活,迁移至他的政治哲学同样如此,朱熹认为治国之道也有“天理”,圣明的君王应该按照“天理”治理国家。

[课件]

见附件。

 

 

[1] 引自《中国哲学史大纲》,P1,胡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 引自《中国哲学简史》,P1,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引自《西方哲学史》(上卷),P11,[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 有关理想国的描述可以参见《西方哲学十五讲》,P73―74。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