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 ( ) A.加热NaHCO3制CO2 B.用Cu和稀HNO3反应制NO C.用NH4Cl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NH3 D.用NaCl与浓H2SO4反应制HCl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10?唐山三模)如图所示是用于气体制备、干燥、性质验证、尾气处理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及夹持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各装置可重复使用).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若锥形瓶中盛装漂白粉固体,分液漏斗中盛装浓盐酸,则:
当仪器连接顺序为A→C→C→B→D时,B装置中为铝粉,制备少量无水三氯化铝.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HCl+Ca(ClO)2=CaCl2+2Cl2↑+2H2O
4HCl+Ca(ClO)2=CaCl2+2Cl2↑+2H2O
,第二个C装置中盛装的试剂为
浓硫酸
浓硫酸
,D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尾气氯气,并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B装置
除去尾气氯气,并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B装置

(2)若锥形瓶中盛装足量的Na2O2粉末,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水,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则产生的气体通过红热的铂粉,各仪器装置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连接顺序是(填字母)
A
A
D
D
B
B
D
D
;装置B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B装置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B装置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3)若锥形瓶中为大理石,分液漏斗中为稀盐酸,B装置中为镁粉,为验证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C→C→B,第一个装置中的试剂名称为
饱和NaHCO3溶液
饱和NaHCO3溶液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
  △  
.
 
2MgO+C
2Mg+CO2
  △  
.
 
2MgO+C
,在加热B装置之前,应该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先通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先通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

(4)若锥形瓶中为二氧化锰固体,分液漏斗中为双氧水,B装置中为电石(只含杂质硫化钙),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C→B→C→C,第二个C装置中为品红溶液,第三个C装置中为澄清石灰水,且实验后品红溶液红色明显变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B中发生的可能反应
2CaC2+5O2
  △  
.
 
2CaO+4CO2
2CaC2+5O2
  △  
.
 
2CaO+4CO2
2CaS+3O2
  △  
.
 
2CaO+2SO2
2CaS+3O2
  △  
.
 
2CaO+2SO2
.若反应前B中样品质量为8.40g,反应后B中残留固体质量为7.28g,则电石中碳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91.4%
91.4%
.(假设固体反应完全,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并检验乙  酸  乙  酯中是否含有乙酸杂质(铁架台、夹子等支撑仪器省略)。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1℃,乙醇沸点为78.4℃,乙酸的沸点为118℃。请根据要求填空:

⑴写出实验室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制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使反应物充分反应,以下措施中正确的是        (填写对应序号)。

①先小火温热,再慢慢升温至微沸状态  ②先大火加热至沸腾状态,并持续加热保持沸腾状态  ③使用稀硫酸作催化剂  ④作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⑶如果单孔塞上的导管短一些,对乙酸乙酯的收集有何影响,简述原因。

答:                                                        

⑷A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含有少量酚酞的NaOH溶液中并在水浴中温热,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由此得出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答:                                                        

⑸B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饱和NaHCO3溶液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可得出的结论是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⑹C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缓缓滴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乙酸乙酯中不含乙酸的结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价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我的评价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并检验乙 酸 乙 酯中是否含有乙酸杂质(铁架台、夹子等支撑仪器省略)。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1℃,乙醇沸点为78.4℃,乙酸的沸点为118℃。请根据要求填空:

⑴写出实验室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制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使反应物充分反应,以下措施中正确的是       (填写对应序号)。
①先小火温热,再慢慢升温至微沸状态 ②先大火加热至沸腾状态,并持续加热保持沸腾状态 ③使用稀硫酸作催化剂 ④作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⑶如果单孔塞上的导管短一些,对乙酸乙酯的收集有何影响,简述原因。
答:                                                        
⑷A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含有少量酚酞的NaOH溶液中并在水浴中温热,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由此得出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答:                                                        
⑸B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饱和NaHCO3溶液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可得出的结论是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⑹C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缓缓滴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乙酸乙酯中不含乙酸的结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价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我的评价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并检验乙  酸  乙  酯中是否含有乙酸杂质(铁架台、夹子等支撑仪器省略)。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1℃,乙醇沸点为78.4℃,乙酸的沸点为118℃。请根据要求填空:

⑴写出实验室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制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使反应物充分反应,以下措施中正确的是        (填写对应序号)。

①先小火温热,再慢慢升温至微沸状态  ②先大火加热至沸腾状态,并持续加热保持沸腾状态  ③使用稀硫酸作催化剂  ④作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⑶如果单孔塞上的导管短一些,对乙酸乙酯的收集有何影响,简述原因。

答:                                                         

⑷A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含有少量酚酞的NaOH溶液中并在水浴中温热,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由此得出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答:                                                        

⑸B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饱和NaHCO3溶液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可得出的结论是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⑹C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缓缓滴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乙酸乙酯中不含乙酸的结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价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我的评价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并检验乙 酸 乙 酯中是否含有乙酸杂质(铁架台、夹子等支撑仪器省略)。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1℃,乙醇沸点为78.4℃,乙酸的沸点为118℃。请根据要求填空:

⑴写出实验室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制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使反应物充分反应,以下措施中正确的是       (填写对应序号)。
①先小火温热,再慢慢升温至微沸状态 ②先大火加热至沸腾状态,并持续加热保持沸腾状态 ③使用稀硫酸作催化剂 ④作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⑶如果单孔塞上的导管短一些,对乙酸乙酯的收集有何影响,简述原因。
答:                                                        
⑷A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含有少量酚酞的NaOH溶液中并在水浴中温热,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由此得出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答:                                                        
⑸B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滴入饱和NaHCO3溶液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可得出的结论是             ,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⑹C同学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缓缓滴入饱和Na2CO3溶液中,无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乙酸乙酯中不含乙酸的结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价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我的评价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