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根据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回答: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根据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结论: 通过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讨论: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中,科学家汤姆孙作出的重要贡献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中,科学家汤姆孙作出的重要贡献是(  )
A.创立了近代原子论
B.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C.创立了现代原子论
D.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中,科学家汤姆孙作出的重要贡献是( )
A.创立了近代原子论
B.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C.创立了现代原子论
D.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中,科学家汤姆孙作出的重要贡献是      

    A.创立了近代原子论                    B.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C.创立了现代原子论                   D.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填写下表:
发展阶段 主要化学家 主要贡献
(1) 道尔顿(Dalton)
近代原子论
近代原子论
(2)
汤姆逊
汤姆逊
葡萄干面包模型
(3) 卢瑟福(Rutherford)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4) 波尔(Bohr) 现代原子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和具有更复杂结构的重要科学发现与现象是
电子的发现
电子的发现
a粒子的散射实验
a粒子的散射实验

(3)1911年,新西兰出身的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а射线轰击极薄的金箔片,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是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a-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象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实验事实可以对金原子结构作出一些结论.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很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核外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很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核外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4)现在,科学家正在探索“反物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相同的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а粒子质量数为4、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据此回答:若存在反а粒子则其组成可以表示为
24He2-
24H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