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其他自然和人文要素.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年地理高考中.对大气环境有关内容的考查一直是重中之重.本部分内容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正符合未来高考重视能力考查的趋向.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本单元的基础.从近几年的高考看.电离层的扰动.对流层的逆温现象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危害.对策是高考命题不可回避的知识.复习中注意密切关注新的科研成果和观测资料. 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如根据等压线图判断气压的高低.气流的运动状况.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它们在高考中占有突出的分量.选择题.读图分析题均有体现.本部分内容也是今后高考不回避的地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下题。

图中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代号是(  )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④③

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不涉及四大圈层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均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下题。

1.图中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代号是(  )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④③

2.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不涉及四大圈层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均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不同的地区气候不同,是许多因素共同影响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22-23题。

22.法国的西海岸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同纬度的我国华北地区却是温带季风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海陆位置      D. 地形起伏

23.夏季,庐山上的平均气温比山下的九江市要低10 C°左右,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洋流      D. 海拔高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2002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__ (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3)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4)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5)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资料,回答:

材料1  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2  今年从3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3  20023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3)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