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读图分析回答 (1)根据我国民居的特点.上图中A.B属于南方是 .属于北方是 . (2)传统的南北民居具有相同的 性.不同的是 .体现了生产力水平较为 的时代. 对民居这种建筑文化景观影响.其中屋顶坡度与 成正比.墙体厚度与 成反比. (3)传统民居发展到现代.已经没有了建筑风格上的显著 .说明随着 的提高.上述影响的程度也必然降低.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和居民点的分布特点。(2分)
(2)某同学对该地区考察发现A地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灌木,B地区主要是马尾松、杉树
等一些高大的乔木,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4分)
(3)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和居民点的分布特点。(2分)

(2)某同学对该地区考察发现A地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灌木,B地区主要是马尾松、杉树

等一些高大的乔木,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4分)

(3)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8分)
材料一:恩贾梅纳(下图B,下同),历史上系撒哈拉沙漠南缘商队贸易要站。现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1900年法国在此建立军事据点,1960年乍得独立后定为首都。
市中心区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多欧式建筑,为西方人居住区。东区为文教区。北区是本地人聚居地和商业区。西北部为工厂区,
乍得湖(L)是一个国际湖泊。湖滨地势低平,沿湖一带是重要灌溉农业区。湖区东南部,是重要的农业区,盛产棉花、花生等。这里炎热少雨,蒸发极大,地下水为周围地区居民生活和牲畜用水的重要来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乍得湖的面积在1963年时为2.5万平方公里,到2001年已减少为不到1500平方公里。乍得湖可能在20年后消失。
古乍得湖岸的遗址告诉我们,在地质史上乍得湖经历过比现代还要干旱的时期。
乍得湖接近大陆中心和撒哈拉沙漠,有许多独特之处。湖水面积伸缩性很大,水位常随季节变化。
湖水主要来自沙里·洛贡河(R1),为乍得湖提供了80%~85%的水量补给。这条河流的水量在40年中已明显减少。湖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干旱程度愈演愈烈,农业收成和渔业产出持续减少,湖区20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在2009年10月16日的罗马会议上,与会专家讨论了从刚果河的主要支流乌班吉河(R2)向沙里河分流的方案的可行性。
材料二:非洲局部示意图:

材料三:恩贾梅纳1961-1990年气候资料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高气温
(摄氏度)
32.4
35.2
38.7
41.0
39.9
37.2
33.5
31.6
33.7
36.9
35.8
33.5
平均最低气温
(摄氏度)
14.3
16.6
21.0
24.8
25.8
24.7
23.1
22.4
22.7
21.8
17.8
14.8
降雨量(毫米)
0.0
0.0
0.3
10.3
25.8
50.3
144.0
174.4
84.3
20.3
0.1
0.0
(1)恩贾梅纳早期的位置最有可能处于
A.河流水运的起点    B.河流水运的终点    C.河口处    D.过河点
(2)恩贾梅纳气候有什么特点?
(3)根据恩贾梅纳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你认为西北部(包括C)为工厂区是否合理,
为什么?
(4)乍得湖,为什么湖水面积伸缩性很大?
(5)乍得湖迅速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从刚果河的主要支流乌班吉河向沙里河分流的方案,你认为可行性如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