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势和地形的概况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大于4000m.与第二阶梯的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m~2000m.与第三阶梯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多冰川.多湖泊.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地形坦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地面崎岖不平.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地面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特点:塔里木盆地是我面积最大的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内部沙漠广布.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大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准噶尔盆地是我最北的大盆地.内部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为成都平原. 三大平原的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多沼泽.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海拔在50m以下.地势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狭长.沿长江呈串珠状分布,地势低平.河湖密布.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120° E和60° W组成经线圈的海陆分布示意图(实线段为陆地,虚线段为海洋,甲、乙、丙、丁表示各地),回答21~22题。

21.该经线圈没有穿过的板块为

A.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

22.下列有关四地所处大洲的地形地势概况的说法,正确的有

A.甲所在大洲地形中高周低,山地高原广布,地势起伏不大

B.乙所在大洲地形呈南北纵列走向,中部是广阔的平原

C.丙所在大洲地势起伏和缓,自西向东可明显分为三大地形区

D.丁所在大洲高原山地相间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属建国以来所罕见。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气象专家给出了解释。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在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有利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有可能造成我国东部大部地区,尤其是长江及其以北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欧亚地区出现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首先,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中国。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亚偏强偏北,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邻近地区。第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第四,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区,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广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概况(图1)

材料三:2008年2月初我国全国降水量预报图(图2)。

(1)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四幅图,分析广西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特点。

(2)根据图甲和图丙,你认为广西在1月14日~2月13日期间冻雨最严重的两个时段是                    日,理由是                           

(3)此次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最严重的是湖南和贵州,简要分析原因。简述我国东部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

(4)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了交通运输,致使广州站滞留大量春节返乡的旅客;恶劣天气造成了大量农作物的遭受冻害;输电线路倒塌导致部分地区停电停水,经济损失数亿元。如何防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1:南美洲局部地理概况图。图中城市为百万人口城市。

材料2: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总数与城市人口比重

国家

中国

印度

巴西

美国

法国

日本

人口总数(亿人)

12.95

10.41

1.74

2.88

0.62

1.27

城市人口比重(%)

37.7

27.9

81.7

77.4

75.5

78.9

材料3: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

(1)B处附近海岸的旗型树冠的朝向是__________。若A处河中心有一个沙洲,则沙洲最有可能首先同__________(北或南)岸相连。

(2)从地形与气候两方面说明河流A水量丰富的原因。

(3)B处沿海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分析该气候在B处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4)巴西百万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根据材料2和材料3对巴西的城市化特点作简要评价。

(5)有关巴西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主要耕作区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高原地区以种植咖啡为主

C.亚马孙平原适宜种植水稻

D.高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迁移农业

E.主要农产品有咖啡和可可

答案:(1)西北 南

(2)地形:西、北、南三面地势高,利于雨水汇集;湿润气流由东面进入,利于形成地形雨。气候:流域内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

(3)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特点:①分布纬度低,②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原因:①西部沿海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无法向东扩展),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4)沿海(沿河)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由于城市化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3)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4)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材料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是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管理以防洪治理为主,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8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5)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在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6)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整体,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7)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