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的国家.1990年.平均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沿海各省的平原地区.每平方千米达500~600人.西部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千米在50人以下.中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大体可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县画一条直线.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的43%.人口却占全国的94%,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6%. 2)我国人口密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如何合理分布我国的人口.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口的发展和人口的分布能够与之相适应.这是一个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3)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受沉重压力.影响积累与生产力发展. (2)人口年龄构成较轻.劳动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出现. (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城市人口压力沉重. (4)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据此回答下题

(1)

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中,位于北温带的有

①北端

②南端

③东端

④西端

[  ]

A.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关于下图中四个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四个省区由北而南的排序是①②③④

B.

四处省区中没有一个濒临海洋

C.

四个省区彼此之间互不相邻

D.

图中①省位于四川省北边

(3)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

A.

东南多,西北少

B.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C.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

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是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重洋,但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中国和非  洲的发展进步,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非洲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不断上升,石油的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长,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地区.其石油进口量超过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30%以上。中非能源合作已成为彼此经贸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1)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原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       %.请说出非洲原油储量丰富国家的主要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尼日利亚石油开采的优势区位条件

(2)假如你是中石油公司项目总经理,要将苏丹原油运到广州.请你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和线路。给出最佳运输时间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迁移是中外历史上一个普通存在的现象,它与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回答以下3题。

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以及国内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动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是:

A.东部沿海人口迁往西部内陆建设西部

B.农村剩余劳力迁入城镇

C.三峡库区人口迁往南部山区

D.长江流域人口迁往黄河中上游地区

3.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会使人口在产业部门间的分布发生变化。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途径主要是:

①推进小城镇建设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  

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④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口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据题意回答下题:

(1)

下列各大洲中,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是

[  ]

A.

亚洲

B.

北美洲

C.

欧洲

D.

大洋洲

(2)

有关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自然环境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原因

B.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生育率与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C.

原始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

D.

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的结果

(3)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

A.

资源

B.

科技发展水平

C.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D.

人口政策

(4)

有关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仅取决于遗传因素

B.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原生和次生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C.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D.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好坏,人口数量起着最主要作用

(5)

美国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向南方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因素

B.

家庭和婚姻因素

C.

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

D.

国家的政策

(6)

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发生在

[  ]

A.

秦汉时期

B.

安史之乱

C.

南宋时期

D.

明末清初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1.右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

               。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