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自然增长(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变化) (1)人口的增长:是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 增长决定因素: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3)不同历史阶段的增长状况不同. (4)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20世纪以来 (5)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 ①大洲之间的差异: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②国家之间的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 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由于很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的措施)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因宏观生态体系失控而影响和威胁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常称之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1998年的长江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1 600亿元。

读下述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两湖地区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山区。

  材料二 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田于沙积,沙积由于山是……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 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

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

(1)

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  ]

A.

B.

C.

D.

(2)

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

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

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

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

洞庭湖面积的缩小,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________分布,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的________能力,加重了该地区及长江流域的________灾害。

(4)

用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5)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中“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的原因。

(6)

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和人们的防、抗灾能力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灾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主要的“灾变”是
[     ]
A、赤潮
B、火山喷发
C、海面上升
D、沙尘暴
3、关于农业社会灾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灾能力极弱
B、巨灾伤亡人口增多,财产损失巨大
C、人口、财产密度低
D、人员伤亡、财产有所损失
4、造成中生代生物恐龙灭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下列哪种灾变造成的
[     ]
A、海侵与海退
B、岩浆运动
C、地震
D、陨石撞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和人们的防、抗灾能力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灾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影响人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主要的“灾变”是

[   ]

A.赤潮
B.火山喷发
C.海面上升
D.沙尘暴

(3)关于农业社会灾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灾能力极弱

B.巨灾伤亡人口增多,财产损失巨大

C.人口、财产密度低

D.人员伤亡,财产有所损失

(4)造成中生代生物恐龙灭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下列哪种灾变造成的

[   ]

A.海侵与海退
B.岩浆运动
C.地震
D.陨石撞击

(5)自原始社会至今始终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是

[   ]

A.地震
B.病虫害
C.海冰
D.旱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农业生产条件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太阳辐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光照条件在各个区域是不同的,不同农作物对于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不同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所表现出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科学合理的垦殖和耕作方式,可显著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又是动植物生存、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者,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只有在水分的作用下才能顺利完成。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水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并且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的趋势。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思考:

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2.从以上有关农业生产的材料中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3.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

查看答案和解析>>

PPE怪圈

  PPE怪圈(如图)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指“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其基本观点是:

  (1)对比①④、②③、⑤三组因果关系,PPE怪圈的基本动因是: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在人类现有的开发能力下,能利用的环境与资源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便产生贫困——人均资源减少,失业人口增多,人均收入减少,社会设施不足。同时产生环境问题——对大气资源的污染,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林木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过度放牧、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及盐碱化严重,自然灾害增多。

  (2)从③⑤线索入手,可见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贫困对于环境——贫困的人们眼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需要,导致对环境问题的无知,对当前行为的长期后果的无知。环境对于贫困——生存条件恶劣,土地生产能力继续下降,环境恶化,疾病增多。

  (3)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生产力水平与劳动力数量、教育与个人素质、社会保障与防病养老等方面入手,②线索成立的原因是:生活贫困地区多为人口高出生率;青年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对计划生育的有关知识缺乏;社会保障很不完善,多生子来防病养老。因此生活贫困地区反而出现人口不断增加的局面。

  (4)走出“PPE怪圈”的方法和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合理规划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思考:环境、人口和贫困三者之间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解决这一恶性循环链的关键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