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表中A.D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利用 风力作用 B. 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C. 冰川作用 风力作用 D. 风力作用 海浪作用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表中A、D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径流带

降水量(mm)

径流深度(mm)

蒸发量(mm)

径流系数(%)

A

<200

<10

<200

<10

B

200~400

10~50

200~300

10~20

过渡带

400~800

50~300

300~400

20~40

C

800~1600

300~900

400~700

40~60

D

>1600

>900

>700

>60

A.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海浪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图1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2为图1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3为图1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1—5题。
1、根据表3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的地区属于
[     ]
A.亚热带
B.温带
C.季风气候
D.大陆性气候
2、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     ]
A.夏季降水
B.春季降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融水
3、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氧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4、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温度下降
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过量抽取地下水
5、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     ]
A.增加移民
B.控制人口数量
C.扩大耕地面积
D.保育天然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2为图1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1为图1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1~5题。


1.、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的地区属于:


  1. A.
    亚热带
  2. B.
    热带
  3. C.
    季风气候
  4. D.
    大陆性气候

2..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1. A.
    夏季降水
  2. B.
    春季降水
  3. C.
    深层地下水
  4. D.
    地下水

3..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1. A.
    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2. B.
    臭氧层空洞
  3. C.
    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4. D.
    中上游地区城市用水量增加

4..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1. A.
    温度下降
  2. B.
    温度升高
  3. C.
    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4. D.
    过量灌溉

5..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1. A.
    增加移民
  2. B.
    提高人口素质
  3. C.
    扩大耕地面积
  4. D.
    保育天然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回答:

表中A、D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海浪作用

与表中B、C径流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A.荒漠、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针叶林

C.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1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2为图1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1为图1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的地区属于:

A.亚热带      B.热带     C.季风气候     D.大陆性气候

.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夏季降水     B.春季降水    C.深层地下水    D.地下水

.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氧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中上游地区城市用水量增加

.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温度下降             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过量灌溉

.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    B.提高人口素质   C.扩大耕地面积   D.保育天然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