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区域) (2) 相同点 大多数省份二氧化硫排放量普遍较大,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较. 2008年上半年均呈现下降趋势 不同点 北方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多高于南方各省 原因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北方.北方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构成的 比重较大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和利用清洁燃烧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1.右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

               。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列自然资源在我国的空间分布,正确的是
[     ]
A、水资源:东部多,西部少;北方多,南方少
B、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区
C、煤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南方各省则极其贫乏
D、耕地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南方以旱地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53.9

11.5

67.3

19.7

85.1

31.9

328.4

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

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1.下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          。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 _________平原和       平原。

中国粮食生产分区示意图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坪原和_____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    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共同对付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的理想目标。

材料二:从1923年起,美国进入了持续6年的繁荣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在柯立芝总统任内,因此又称“柯立芝繁荣”。但是,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下图为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成灾(收成减产3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

困难时期尚未过去的1961年5月31日,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已经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摘自陈东林“天灾”、“人祸”关系的计量历史考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哪些严重的危机?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对策?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哪一应对危机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次灾害的特点。这次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刘少奇“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

材料四:2008年元月10日开始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雪灾,给我国很多省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和2008年元月南方冻雨灾害分布严重省份图和我国主要救灾物质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回答(4)—(6)问。  

  

   (4)简析本次冻雨、暴雪产生严重灾害的原因。

   (5)此次冻雨、雪灾中京珠高速湖南受灾地区,应从我国主要救灾物质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中      基地运送物资

   (6)将下列自然灾害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

①洪水   ②风暴潮   ③干旱   ④水土流失   ⑤泥石流   ⑥台风

在地区II内           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的有                  ,发生在水圈的有                 

材料五 :2008年1月,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部分地区。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部署,统筹规划,动员和调集全国的力量共同抗击灾害;中央领导同志分赴灾区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受灾地区干部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带领群众扫雪除冰,妥善安排群众生活,严防不法行为发生;从祖国的南部到北部,从机关部委到企事业单位,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心相连,爱相聚,都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灾救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迎战冰雪的重大胜利。

   (7)总结抗击冰雪灾害取得胜利的原因,谈谈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材料六:中国气象局局长坦言:此次连续发生四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没有事先料到,对后面可能出现的灾害缺乏足够的估计。“虽然没一场天气过程我们都准确预报了,但都是对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预报,对后面连续那么多的过程,对冬季南方是下雨还是下雪都难以作出肯定的预报。”

   (8)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加强气象预报以降低灾害损失”的哲学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沿着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从北向南而下,摆放着三台驱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发展“引擎”,这就是围绕着渤海湾的环渤海经济圈,以杭州湾为中心区域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州湾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并由此形成了30年改革开放以来力撑中国高速增长的发展“三极”。

材料一: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广东省设立的经济特区有                            

2.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____      _

_                               ___。

材料二: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带,它由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与上海市一起组成,面积10万km0,人口超过7240万。它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却创造出了全国18.5%的 GDP,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这里就有10个,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这里占了一半。这里既有年国内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的“超级巨人”上海,又有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通等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巨人”,还有不少国内生产总值在500亿元以上的“小巨人”。这里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

3.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是右图中的图_________,7、8月份该区常出现_______天气,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也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也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在环渤海地区5800千米的海岸线上,20个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型企业密集,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

4.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港口众多,两幅图标有数码的城市中,为东北石油和华北煤炭重要输出港的其数码是         ;为东北地区重要综合性内外贸易口岸的其数码是     ;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其数码是       

5.试比较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在资源、运输、技术、协作、劳动力等工业布局条件(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方面

长三角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

相同点

运输

 

技术

 

协作

 

劳动力

 

不同点

资源

条件

 

 

运输

条件

 

 

6.环渤海经济圈有我国两大工业区,分别是京津唐和        。与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在资源方面的不利条件是水资源,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是            

7.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重心持续向北转移的原因有(   )

①北方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比南方低 ②北方各种资源和能源比南方丰富 ③国家加快了推进以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区域的发展步伐 ④北方交通和对外联系比南方方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