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自然天体:地球和月球,人造天体:嫦娥二号. (2)一 行星 (3)纬度低,海拔高,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水源丰富.能满足发射中心的用水需求,交通便利. (4)海南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容易发射升空.利于延长卫星使用寿命,濒临海洋.地势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监测,建航天发射场可促进海南经济的发展.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他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公约》属于我国环境法规体系中的                  。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是制定环境法的              。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          

(2)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3)目前世界上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的原因是由于            等自然原因和          等人为原因。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                 、加大投资、加强          教育等。

(5)中国85%的自然保护区在西部。下列重大工程建设将对西部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较大影响的是              

  A.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C.青藏铁路    D.三峡工程    E.西电东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他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公约》属于我国环境法规体系中的____。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是制定环境法的____和____。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____。

(2)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

(3)目前世界上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的原因是由于____等自然原因和____等人为原因。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____、____、加大投资、加强____教育等。

(5)中国85%的自然保护区在西部。下列重大工程建设将对西部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较大影响的是____。

    A.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C.青藏铁路    D.三峡工程    E.西电东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24年英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今后对任何新产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可以授予在本国独占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摘编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增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它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下图中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如下表中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1)

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该海轮起航时,阳光洒满海面,海轮的影子朝向________方向。

(2)

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在B国沿海航行时助航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假定海轮旗帜的飘向只受盛行风向影响,则整个航程中旗帜飘向的变化依次为________。

(3)

试分析图乙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5)

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6)

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7)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共同对付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的理想目标。

材料二:从1923年起,美国进入了持续6年的繁荣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在柯立芝总统任内,因此又称“柯立芝繁荣”。但是,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下图为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成灾(收成减产3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

困难时期尚未过去的1961年5月31日,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已经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摘自陈东林“天灾”、“人祸”关系的计量历史考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哪些严重的危机?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对策?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哪一应对危机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次灾害的特点。这次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刘少奇“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

材料四:2008年元月10日开始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雪灾,给我国很多省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和2008年元月南方冻雨灾害分布严重省份图和我国主要救灾物质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回答(4)—(6)问。  

  

   (4)简析本次冻雨、暴雪产生严重灾害的原因。

   (5)此次冻雨、雪灾中京珠高速湖南受灾地区,应从我国主要救灾物质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中      基地运送物资

   (6)将下列自然灾害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

①洪水   ②风暴潮   ③干旱   ④水土流失   ⑤泥石流   ⑥台风

在地区II内           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的有                  ,发生在水圈的有                 

材料五 :2008年1月,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部分地区。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部署,统筹规划,动员和调集全国的力量共同抗击灾害;中央领导同志分赴灾区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受灾地区干部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带领群众扫雪除冰,妥善安排群众生活,严防不法行为发生;从祖国的南部到北部,从机关部委到企事业单位,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心相连,爱相聚,都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灾救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迎战冰雪的重大胜利。

   (7)总结抗击冰雪灾害取得胜利的原因,谈谈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材料六:中国气象局局长坦言:此次连续发生四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没有事先料到,对后面可能出现的灾害缺乏足够的估计。“虽然没一场天气过程我们都准确预报了,但都是对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预报,对后面连续那么多的过程,对冬季南方是下雨还是下雪都难以作出肯定的预报。”

   (8)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加强气象预报以降低灾害损失”的哲学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2年3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在历时两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该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采取多种生物措施,增加森林覆盖率,治理沙化土地,减少风沙和沙尘天气灾害,最终使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从总体上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

(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持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__________;唐朝时,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_________。

[  ]

A.庄子和墨子 柳宗元
B.荀子和庄子 刘禹锡
C.荀子和孔子 刘禹锡
D.庄子和墨子 柳宗元

(2)历史上,我国人地矛盾激化始于_________朝中后期,试从历史角度分析其原因。

(3)目前,我国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由于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所致

B.人类工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所致

C.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地区推进

D.由于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4)经研究和实践证明,保护植被是防治沙漠化的有效措施。因为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防风固沙的作用。我国已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防护林体系,横跨我国_________个省、自治区,被誉为_________之最。

(5)你认为除大力植树造林外,还应采用哪些措施防治沙漠化?

(6)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作为头等大事。试从地理角度和哲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