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6786  216794  216800  216804  216810  216812  216816  216822  216824  216830  216836  216840  216842  216846  216852  216854  216860  216864  216866  216870  216872  216876  216878  216880  216881  216882  216884  216885  216886  216888  216890  216894  216896  216900  216902  216906  216912  216914  216920  216924  216926  216930  216936  216942  216944  216950  216954  216956  216962  216966  216972  216980  447348 

预测:可持续发展

  预测根据: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几十年,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程度不断加深,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不得不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命题角度预测:通过对有关数据、图表资料的分析,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试题详情

11.(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是A B C 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的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治理措施的认识。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是由于氟氯烃过量排放而致;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导致大气保温作用加强;酸雨是酸性气体(氮的氧化物、S02与水汽结合而成);森林锐减是由于人类滥伐造成的。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人口问题,二是资源问题,三是发展(经济)问题。解决措施应该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IV.高考题预测  高瞻远瞩 占尽先机

试题详情

10.(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如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等。  点拔:本题是政治、历史、地理综合题。以人类社会的演进和人地关系为背景,考查了人类发展和环境关系的内容,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回顾11 测试考点5(典型例题10分)读图26-6,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试题详情

9.(1)0.30-0.32 1.1-1.5  1.6-2  (2)略。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统计图的分析能力。就A预案来看,自2000年至2100年气温升高3-3.2℃,因此每10年将升高0.30-0.322℃,同样读图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1.1-1.5℃、1.6-2℃;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因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其次,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遵循共同性原则,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回顾10 测试考点1  (典型例题9,16分)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26-5,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题详情

8.(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气温(温度)  (2)风(风力)  (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点拨:从经纬度位置来判断,图中湖泊是咸海,R·是阿姆河,R2是锡尔河。本地区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是主要的外力作用。在该地区垦荒会导致土地沙化。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盐碱化。大量引河水灌溉,会导致人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含盐量增加。图示地区盐尘来源主要是盐碱化的地表土壤和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回顾9 测试考点2、3(典型例题16分)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26-4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试题详情

7.BC点拨:本题主要对森林的作用进行考查。森林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回顾8测试考点2、4(典型例题建文综,T36,16分)图26-3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R1和R2两河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试题详情

6.(1)A(2)B(3)D  点拨:(1)该题考查了学生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工业布局的有关知识。图中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既包括酒精生产各环节,也包括废物综合利用的各环节。酒精生产既需要从当地获取原料,同时又将废物经过处理变成肥料回归农田,所以酒精厂应该接近原料产地。(2)从图中可知,酒精发酵后,放出C02,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酸雨的产生与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有关;大量排放氟氯烃破坏臭氧层。出现臭氧空洞、扬尘与当地的天气、植被等有关系。(3)从图中可知,在获得主产品酒精的同时,对废弃物逐进行综合复旧用,做到了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仍有40%的C02没回收,还没有实现无废弃物排放,应选D。

回顾7测试考点4、5(典型例题3分)目前,北京的某山区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把原先的薪炭林改变为水源涵养林。这样做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增加北京市的果品产量B.构建北京市的生态屏障 C.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   D.满足北京市的木材需求

试题详情

5.(1)B(2)B  点拨:(1)使用高效化肥和农药,会污染蔬菜和水果,影响生态环境。(2)所谓绿色食品,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即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绿色食品的原料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回顾6测试考点3、4(典型例题综,T5-T7,12分)图26-2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试题详情

4.D点拨:“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回顾5测试考点3、4(典型例题T21,T22,4分)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据此回答(1)、(2)题。

  (1)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③使用高效化肥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2)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要求(  )  

   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  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  ④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3.(1)D(2)B  (3)B  点拨:(1)昆明四季如春一是由于纬度较低,全年太阳辐射都比较强;二是由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2)滇池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该高原西高东低,由海拔2000米降低为1000米,故答案应该是B。(3)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是不合理的,因为城市水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应保护;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更易造成水污染,也不合理;大量搬迁工厂,投资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回顾4测试考点2(典型例题2分)下列关于“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