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2617  402625  402631  402635  402641  402643  402647  402653  402655  402661  402667  402671  402673  402677  402683  402685  402691  402695  402697  402701  402703  402707  402709  402711  402712  402713  402715  402716  402717  402719  402721  402725  402727  402731  402733  402737  402743  402745  402751  402755  402757  402761  402767  402773  402775  402781  402785  402787  402793  402797  402803  402811  447348 

9.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见教材)

试题详情

8.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有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

试题详情

7.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试题详情

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试题详情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试题详情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试题详情

3.填空:

①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②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指什么人? 

试题详情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D. 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试题详情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试题详情

6、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