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 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 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 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 .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 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 我为“荣誉市民 . 22.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生活的方向 是指__. 23.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24.鉴赏“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这句话. 25.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