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D)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北京卷理1)集合P={x∈Z|0≤x<3},M={x∈Z|x2<9},则P∩M=(  )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中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下列函数中是奇函数,且最小正周期是π的函数是(  )
A、y=tan2x
B、y=|sinx|
C、y=sin(
π
2
+2x)
D、y=cos(
2
-2x)

查看答案和解析>>

(易向量的概念)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a∥b,则a与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B、若a∥b,b∥c,则a∥cC、若两个单位向量互相平行,则这两个单位向量相等D、若a=b,b=c,则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文)设a∈R,则a>1是
1
a
<1 的(  )
A、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B、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1、c≠0是方程 ax2+y2=c表示椭圆或双曲线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 选择题:本大题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5分,满分40分.

(1)D   (2)C    (3)A   (4)A    (5)B    (6)D   (7)C   (8)B

二、填空题:本大题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9)   

(10)

(11)(0,1),

(12)  

(13)大    -3

(14)3    52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算能力.满分14分.

    解法一:

   

    又,

   

   

    .

    解法二:

             (1)

    

    ,

     .   (2)

    (1)+(2)得:.

    (1)-(2)得:.

    .

    (以下同解法一)

(16)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棱柱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满分14分.

    解:(I)正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为6,宽为2的矩形

    其对角线长为.

    (II)如图,将侧面绕棱旋转使其与侧面在同一平面上,点B运动到点D的位置,连接于M,则就是由顶点B沿棱柱侧面经过棱到顶点C1的最短路线,其长为

    .

    ,

    故.

    (III)连接DB,,则DB就是平面与平面ABC的交线

    在中,

   

    又,

    由三垂线定理得.

    就是平面与平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锐角),

    侧面是正方形,

    .

    故平面与平面ABC所成的二面角(锐角)为.

 (17)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抛物线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14分.

    解:(I)由已知条件,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

    点P(1,2)在抛物线上,

    ,得.

    故所求抛物线的方程是,

    准线方程是.

    (II)设直线PA的斜率为,直线PB的斜率为,

    则.

    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

    .

    由A(),B()在抛物线上,得

        ,(1)

    ,     (2)

   

    由(1)-(2)得直线AB的斜率

   

 (18)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14分.

    解:(I)由,得.

    由,得.

    同理,.

    归纳得

    (II)当时,,

    ,

    ,

    .

    所以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

(19)本小题主要考查解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考查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12分.

    解:(I)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单位:分钟)分别是

   

    (II)由于列车在B,C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2分钟,所以

        (*)

    当时,(*)式变形为,

    解得;

    当时,(*)式变形为,

    解得;

    当时,(*)式变形为,

    解得

    综上所述,的取值范围是[39,].

 (20)本小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证明等基本知识,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12分.

    解:(I).除第N组外的每组至少含有个数.

    (II)当第n组形成后,因为,所以还有数没分完,这时余下的每个数必大于余差,余下数之和也大于第n组的余差,即

    ,

    由此可得.

    因为,所以.

    (III)用反证法证明结论,假设,即第11组形成后,还有数没分完,由(I)和(II)可知,余下的每个数都大于第11组的余差,且,

    故余下的每个数 .   (*)

    因为第11组数中至少含有3个数,所以第11组数之和大于,

    此时第11组的余差,

    这与(*)式中矛盾,所以.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