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B ( A靓(jìng)妆   C骠(piào)勇     D恣睢(suī)  )

2、D ( A 慌―荒    B 血―雪   C晰―皙   )

3、C (A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质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B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此指生命,宜用危在旦夕。   D一尺水十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4、A (B 主宾搭配不当,“宇善号”成为“行列”。  C 缺宾语中心词,句末加“案”。 D最后一句结构混乱,改为“不能以……为借口就……”)

③①④②⑤

示例: ① 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直到圆满完成

            ② 网住别人,同时也网住自己(每条2分)

7、 ①调节生命活动生理功能    ②利于营养吸收运送利用 

③催化激活人体生化反应(每条1分)

8、B(“唯一作用”太绝对)

9、C(“只能靠窗户来完成”不妥,还有楼、台、亭、阁、走廊等)

10、C(作者是把“这首诗比作静物画”)

11、最重要的思想是“望”。(1分)因为,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园林基本思想中,“行”“游”“居”都离不开“望”。只有“望”才能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2分)

12、静谧(1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作者先用“没有风声、虫声、鸟叫”正面描写出山野幽静的特点,同时以声衬静,用空谷足音反衬山野静谧的特征。(3分)

13、①从结构上看,引用陆词承上启下是行文思路的一大转折。(2分)

②从内容上看,作者对野花价值的认识由浅入深,获得生命意义真正的感悟。(2分)

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分)

14、不同。(1分)第一个“价值”是指“我”所认为的野花的价值,即将它的美丽展现给世人,让世人赞美。(2分)第二个“价值”指野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在于其生命展开过程。(2分)

15、①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贪不求,没有非分之念    ②乐观向上,朝气蓬勃    ③豁达、坦然、自然,超然物外(6分,意思对即可)

16、A(责备)                  

17、D.(于:对;被。之:他;音节助词。与:介词;连词。则:均为连词,就)     

18.C(苏世长是忍受不了鞭打之痛然后逃跑的)

19.(1)治理国家的人连鳏夫寡妇都不敢怠慢。以德治国。( 句意、句式各占1分。)

(2)为什么你名叫长而意气这样短,口中说正直之言而心中却这样邪曲?(译出大意1分,“何”“之”各占1分。)

(3)现在因隋朝奢侈,百姓不能承受差遣,而归顺有道之君(或“您”),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译出大意2分,“堪”“刈”各占1分。)

20、“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2分)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1分)

21、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2分)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2分)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24、(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3)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君子和而不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参考译文:

苏世长是京兆武功人。十几岁时,上书周武帝。周武帝对他年幼(敢上书)感到很奇异,问他读什么书,回答说:“研究《孝经》《论语》。”周武帝说:“有什么话值得说?”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连鳏夫寡妇都不敢怠慢。以德治国。”周武帝说:“好。”让他在兽门馆读书。

进入隋朝,做长安令,多次上书陈述治国办法。后来做了王世充的太子太保。与大将豆卢行褒驻守襄阳,高祖(李渊)与他们有交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豆卢行褒总是杀掉使者。

洛阳平定后(高祖平定王世充后),苏世长才与豆卢行褒归顺。高祖杀了豆卢行褒并责备苏世长。苏世长叩头认错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愤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况且武功故旧,动乱以来,死亡的差不多了,只有我得以见到太平盛世,如杀了我,是灭绝我们这些故人。”高祖笑着释放了他,封他为玉山屯监。与他叙谈平生经历,调侃他说:“你认为自己是邪佞之人还是正直之人?”(苏世长)回答说:“愚鲁且正直。”皇帝说:“你如是正直的人,为什么背叛王世充归顺我?”(苏世长)回答说:“洛阳平定后,天下统一,我智穷力尽,才归顺陛下。假使王世充不死,我占据汉南,还是劲敌。”皇帝大笑,嘲讽他说:“为什么你名叫长而意气这样短,口中说正直之言而心中却这样邪曲?”世长说:“名长意短,确实如圣上所说。口正心邪,不敢领旨。过去窦融率领河西归降汉朝,十世封侯,我带领山南来归顺你,只封了屯监。”皇帝高兴,封他为谏议大夫。苏世长机智、灵活、善于辩论。大都如此。

后来苏世长跟随皇上在泾阳围猎,收获很多。皇上进入旌门,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停下纷繁的政务,来围猎,不到百日。不算是十分快乐!”皇上变了脸色,后来又笑着说:“你发狂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华丽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却假装说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只是看见倾宫、鹿台,不是一位受天命的君王所做的。您武功所住的房屋仅能够遮住风雨,当时您也认为很满足了。现在因隋朝的奢侈,百姓不能承受驱使,因而归顺有道之君。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现在却在他的宫殿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认为十分正确。

苏世长生活简朴,为人直率,缺乏威严。他刚到陕州的时候,城里的人做违法的事,不能禁止,于是在市井中引咎自责,役卒讨厌他的虚伪,用鞭子打得他鲜血长流,苏世长忍受不了疼痛,呼叫着逃走了。观看的人都大笑,议论的人都说他诡诈。

贞观初年,出使突厥,与颉利抗争礼金,不妥协,拒绝向突厥献礼,朝廷认为他勇敢。外出做巴州刺史,船翻了,溺水而死。

……

评论说:在唐朝刚拥有天下的时候,鉴戒割除隋朝弊端,采纳忠正之言,苏世长直言进谏,当时的皇帝正要开阔言路,借以勉励全国,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等到祸乱已平定,君位稳定,后来的人比照前人的做法,还想用耿直的言论获取荣耀,所以常常遭到斥责怪罪,被讨厌困扰。不是言辞有巧拙之分,是遇到的时代不同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