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物理学中,下面一些说法正确的是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使人们想到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B.当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至较远的轨道时,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加C.重核裂变过程中有质量亏损,轻核聚变过程中质量有所增加D.在电磁波中红外线比紫外线的波动性更显著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原子物理学中,下面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使人们想到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B.当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至较远的轨道时,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点势能增加   
  C.重核裂变过程中有质量亏损,轻核聚变过程中质量有所增加
  D.在电磁波中红外线比紫外线的波动性更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原子物理学中,下面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使人们想到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B.当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至较远的轨道时,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点势能增加   

C.重核裂变过程中有质量亏损,轻核聚变过程中质量有所增加

D.在电磁波中红外线比紫外线的波动性更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
(B)大颗粒的盐磨成细盐,就变成了非晶体
(C)第二类永动机虽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它是制造不出来的
(D)当温度由20℃变为40℃,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应变为原来的2倍
(2)首先在显微镜下研究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的科学家是英国植物学家_____________,他进行了下面的探究:
①把有生命的植物花粉悬浮在水中,观察到了花粉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把保存了上百年的植物标本微粒悬浮在水中,观察到了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把没有生命的无机物粉末悬浮在水中,观察到了粉末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此可说明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的圆柱形气缸固定于水平面上,缸内用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已知气缸的横截面积为S,活塞重为G,大气压强为P0。将活塞固定,使气缸内气体温度升高1℃,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1;如果让活塞可以缓慢自由滑动(活塞与气缸间无摩擦、不漏气,且不计气体的重力),也使气缸内气体温度升高1℃,其吸收的热量为Q2
①简要说明Q1和Q2哪个大些?
②求气缸内气体温度升高1℃时活塞向上移动的高度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第一部分  力&物体的平衡

第一讲 力的处理

一、矢量的运算

1、加法

表达: +  =  

名词:为“和矢量”。

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1所示。

和矢量大小:c =  ,其中α为的夹角。

和矢量方向:之间,和夹角β= arcsin

2、减法

表达: =  

名词:为“被减数矢量”,为“减数矢量”,为“差矢量”。

法则:三角形法则。如图2所示。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量的时量,即是差矢量。

差矢量大小:a =  ,其中θ为的夹角。

差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

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R ,周期为T ,求它在T内和在T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

解说:如图3所示,A到B点对应T的过程,A到C点对应T的过程。这三点的速度矢量分别设为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得:

由于有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   ,根据三角形法则,它们在图3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的“三角形”已被拉伸成一条直线)。

本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

 =  =  =  ,且: =   = 2

所以: =  =   =  =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

答:否;不是。

3、乘法

矢量的乘法有两种:叉乘和点乘,和代数的乘法有着质的不同。

⑴ 叉乘

表达:× = 

名词:称“矢量的叉积”,它是一个新的矢量。

叉积的大小:c = absinα,其中α为的夹角。意义:的大小对应由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叉积的方向:垂直确定的平面,并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方向,如图4所示。

显然,××,但有:×= -×

⑵ 点乘

表达:· = c

名词:c称“矢量的点积”,它不再是一个矢量,而是一个标量。

点积的大小:c = abcosα,其中α为的夹角。

二、共点力的合成

1、平行四边形法则与矢量表达式

2、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与分力的求法

余弦定理(或分割成RtΔ)解合力的大小

正弦定理解方向

三、力的分解

1、按效果分解

2、按需要——正交分解

第二讲 物体的平衡

一、共点力平衡

1、特征:质心无加速度。

2、条件:Σ = 0 ,或  = 0 , = 0

例题:如图5所示,长为L 、粗细不均匀的横杆被两根轻绳水平悬挂,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图上已标示,求横杆的重心位置。

解说:直接用三力共点的知识解题,几何关系比较简单。

答案:距棒的左端L/4处。

(学生活动)思考:放在斜面上的均质长方体,按实际情况分析受力,斜面的支持力会通过长方体的重心吗?

解:将各处的支持力归纳成一个N ,则长方体受三个力(G 、f 、N)必共点,由此推知,N不可能通过长方体的重心。正确受力情形如图6所示(通常的受力图是将受力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时,N就过重心了)。

答:不会。

二、转动平衡

1、特征:物体无转动加速度。

2、条件:Σ= 0 ,或ΣM+ =ΣM- 

如果物体静止,肯定会同时满足两种平衡,因此用两种思路均可解题。

3、非共点力的合成

大小和方向:遵从一条直线矢量合成法则。

作用点:先假定一个等效作用点,然后让所有的平行力对这个作用点的和力矩为零。

第三讲 习题课

1、如图7所示,在固定的、倾角为α斜面上,有一块可以转动的夹板(β不定),夹板和斜面夹着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均质球体,试求:β取何值时,夹板对球的弹力最小。

解说:法一,平行四边形动态处理。

对球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平行四边形中的矢量G和N1进行平移,使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8的左图和中图所示。

由于G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而N1的方向不可变,当β增大导致N2的方向改变时,N2的变化和N1的方向变化如图8的右图所示。

显然,随着β增大,N1单调减小,而N2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当N2垂直N1时,N2取极小值,且N2min = Gsinα。

法二,函数法。

看图8的中间图,对这个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  ,即:N2 =  ,β在0到180°之间取值,N2的极值讨论是很容易的。

答案:当β= 90°时,甲板的弹力最小。

2、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用一个水平推力F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墙壁上,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9所示,则在t =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的变化图线是图10中的哪一个?

解说:静力学旨在解决静态问题和准静态过程的问题,但本题是一个例外。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先加速后减速,平衡方程不再适用。如何避开牛顿第二定律,是本题授课时的难点。

静力学的知识,本题在于区分两种摩擦的不同判据。

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得:支持力N持续增大。

物体在运动时,滑动摩擦力f = μN ,必持续增大。但物体在静止后静摩擦力f′≡ G ,与N没有关系。

对运动过程加以分析,物体必有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据物理常识,加速时,f < G ,而在减速时f > G 。

答案:B 。

3、如图11所示,一个重量为G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光滑大环上,另一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自由长度为L(L<2R),一端固定在大圆环的顶点A ,另一端与小球相连。环静止平衡时位于大环上的B点。试求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解说: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矢量总是可以平移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讨论,解三角形的典型思路有三种:①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本来就是直角三角形);②利用正、余弦定理;③利用力学矢量三角形和某空间位置三角形相似。本题旨在贯彻第三种思路。

分析小球受力→矢量平移,如图12所示,其中F表示弹簧弹力,N表示大环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思考:支持力N可不可以沿图12中的反方向?(正交分解看水平方向平衡——不可以。)

容易判断,图中的灰色矢量三角形和空间位置三角形ΔAOB是相似的,所以:

                                   ⑴

由胡克定律:F = k(- R)                ⑵

几何关系:= 2Rcosθ                     ⑶

解以上三式即可。

答案:arccos 。

(学生活动)思考:若将弹簧换成劲度系数k′较大的弹簧,其它条件不变,则弹簧弹力怎么变?环的支持力怎么变?

答:变小;不变。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球心O的正上方有一定滑轮,一根轻绳跨过滑轮将一小球从图13所示的A位置开始缓慢拉至B位置。试判断:在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T和球面支持力N怎样变化?

解:和上题完全相同。

答:T变小,N不变。

4、如图14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非均质圆球,其重心不在球心O点,先将它置于水平地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A点和地面接触;再将它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B点与斜面接触,已知A到B的圆心角也为30°。试求球体的重心C到球心O的距离。

解说:练习三力共点的应用。

根据在平面上的平衡,可知重心C在OA连线上。根据在斜面上的平衡,支持力、重力和静摩擦力共点,可以画出重心的具体位置。几何计算比较简单。

答案:R 。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静摩擦足够,将长为a 、厚为b的砖块码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最多能码多少块?

解:三力共点知识应用。

答: 。

4、两根等长的细线,一端拴在同一悬点O上,另一端各系一个小球,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已知两球间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斥力而使两线张开一定角度,分别为45和30°,如图15所示。则m1 : m2??为多少?

解说:本题考查正弦定理、或力矩平衡解静力学问题。

对两球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矢量平移,如图16所示。

首先注意,图16中的灰色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为α。

而且,两球相互作用的斥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可用同一字母表示,设为F 。

对左边的矢量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          ①

同理,对右边的矢量三角形,有: =                                ②

解①②两式即可。

答案:1 : 。

(学生活动)思考:解本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

答:有——将模型看成用轻杆连成的两小球,而将O点看成转轴,两球的重力对O的力矩必然是平衡的。这种方法更直接、简便。

应用:若原题中绳长不等,而是l1 :l2 = 3 :2 ,其它条件不变,m1与m2的比值又将是多少?

解:此时用共点力平衡更加复杂(多一个正弦定理方程),而用力矩平衡则几乎和“思考”完全相同。

答:2 :3 。

5、如图17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均质金属球上固定着一根长为L的轻质细杆,细杆的左端用铰链与墙壁相连,球下边垫上一块木板后,细杆恰好水平,而木板下面是光滑的水平面。由于金属球和木板之间有摩擦(已知摩擦因素为μ),所以要将木板从球下面向右抽出时,至少需要大小为F的水平拉力。试问:现要将木板继续向左插进一些,至少需要多大的水平推力?

解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力矩平衡的例题。

以球和杆为对象,研究其对转轴O的转动平衡,设木板拉出时给球体的摩擦力为f ,支持力为N ,重力为G ,力矩平衡方程为:

f R + N(R + L)= G(R + L)           

球和板已相对滑动,故:f = μN        ②

解①②可得:f = 

再看木板的平衡,F = f 。

同理,木板插进去时,球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f′=  = F′。

答案: 

第四讲 摩擦角及其它

一、摩擦角

1、全反力:接触面给物体的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称全反力,一般用R表示,亦称接触反力。

2、摩擦角:全反力与支持力的最大夹角称摩擦角,一般用φm表示。

此时,要么物体已经滑动,必有:φm = arctgμ(μ为动摩擦因素),称动摩擦力角;要么物体达到最大运动趋势,必有:φms = arctgμs(μs为静摩擦因素),称静摩擦角。通常处理为φm = φms 

3、引入全反力和摩擦角的意义:使分析处理物体受力时更方便、更简捷。

二、隔离法与整体法

1、隔离法:当物体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有必要各个击破,逐个讲每个个体隔离开来分析处理,称隔离法。

在处理各隔离方程之间的联系时,应注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2、整体法:当各个体均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不顾个体的差异而讲多个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处理,称整体法。

应用整体法时应注意“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涵义。

三、应用

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拉物体时,物体匀速前进。若此力大小不变,改为沿水平方向拉物体,物体仍能匀速前进,求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μ。

解说:这是一个能显示摩擦角解题优越性的题目。可以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法一,正交分解。(学生分析受力→列方程→得结果。)

法二,用摩擦角解题。

引进全反力R ,对物体两个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再进行矢量平移,得到图18中的左图和中间图(注意:重力G是不变的,而全反力R的方向不变、F的大小不变),φm指摩擦角。

再将两图重叠成图18的右图。由于灰色的三角形是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其顶角的角平分线必垂直底边……故有:φm = 15°。

最后,μ= tgφm 

答案:0.268 。

(学生活动)思考:如果F的大小是可以选择的,那么能维持物体匀速前进的最小F值是多少?

解:见图18,右图中虚线的长度即Fmin ,所以,Fmin = Gsinφm 

答:Gsin15°(其中G为物体的重量)。

2、如图19所示,质量m = 5kg的物体置于一粗糙斜面上,并用一平行斜面的、大小F = 30N的推力推物体,使物体能够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而斜面体始终静止。已知斜面的质量M = 10kg ,倾角为30°,重力加速度g = 10m/s2 ,求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

解说:

本题旨在显示整体法的解题的优越性。

法一,隔离法。简要介绍……

法二,整体法。注意,滑块和斜面随有相对运动,但从平衡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等价的,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做整体的受力分析时,内力不加考虑。受力分析比较简单,列水平方向平衡方程很容易解地面摩擦力。

答案:26.0N 。

(学生活动)地面给斜面体的支持力是多少?

解:略。

答:135N 。

应用:如图20所示,一上表面粗糙的斜面体上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斜面的倾角为θ。另一质量为m的滑块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若用一推力F作用在滑块上,使之能沿斜面匀速上滑,且要求斜面体静止不动,就必须施加一个大小为P = 4mgsinθcosθ的水平推力作用于斜面体。使满足题意的这个F的大小和方向。

解说: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静力学题,可以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解题。

法一:隔离法。

由第一个物理情景易得,斜面于滑块的摩擦因素μ= tgθ

对第二个物理情景,分别隔离滑块和斜面体分析受力,并将F沿斜面、垂直斜面分解成Fx和Fy ,滑块与斜面之间的两对相互作用力只用两个字母表示(N表示正压力和弹力,f表示摩擦力),如图21所示。

对滑块,我们可以考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平衡——

Fx = f + mgsinθ

Fy + mgcosθ= N

且 f = μN = Ntgθ

综合以上三式得到:

Fx = Fytgθ+ 2mgsinθ               ①

对斜面体,只看水平方向平衡就行了——

P = fcosθ+ Nsinθ

即:4mgsinθcosθ=μNcosθ+ Nsinθ

代入μ值,化简得:Fy = mgcosθ      ②

②代入①可得:Fx = 3mgsinθ

最后由F =解F的大小,由tgα= 解F的方向(设α为F和斜面的夹角)。

答案:大小为F = mg,方向和斜面夹角α= arctg()指向斜面内部。

法二:引入摩擦角和整体法观念。

仍然沿用“法一”中关于F的方向设置(见图21中的α角)。

先看整体的水平方向平衡,有:Fcos(θ- α) = P                                   ⑴

再隔离滑块,分析受力时引进全反力R和摩擦角φ,由于简化后只有三个力(R、mg和F),可以将矢量平移后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2所示。

在图22右边的矢量三角形中,有: =      ⑵

注意:φ= arctgμ= arctg(tgθ) = θ                                              ⑶

解⑴⑵⑶式可得F和α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A(选修3-4模块)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白炽灯的照射下从两块捏紧的玻璃板表面看到彩色条纹,这是光的干涉现象

B.用激光“焊接”剥落的视网膜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好

C.麦克耳孙-莫雷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光源与观察者做怎样的相对运动,光速都是一样的

D.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

(2)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透明球体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束蓝光从A点沿水平方向射入球体后经B点射出,最后射到水平面上的C点。已知OA=,该球体对蓝光的折射率为。则它从球面射出时的出射角=         ;若换用一束红光同样从A点射向该球体,则它从球体射出后落到水平面上形成的光点与C点相比,位置        (填“偏左”、“偏右”或“不变”)。

(3)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周期为2s,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该列波的波速是          m/s;质点a平衡位置的坐标xa=2.5m,再经         s它第一次经过平衡位置向y轴正方向运动。

B(选修3-5模块)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宏观物体也有波动性,这种波就是机械波

B.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光波是概率波

C.分析物质的原子光谱,可以鉴别物质中含哪些元素

D.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并说明其反应类型:

+++         ,它属于           反应;

+         ,它属于           反应。

(3)用波长为400nm某一单色光去照射逸出功为3.0×10-19J金属材料铯时,能否产生光电效应?若能,试求出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查看答案和解析>>

I卷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B

B

C

A

 

 

 

题号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A

D

B

D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答案

BD

B

A

CD

D

CD

BCD

A

II卷

22.(1)①2.07  (3分)            ②1.22     (3分)

(2)①484;小于;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第1空2分,其它每空1分)

②?如图所示.  (4分)

?            每个步骤1分

a.按原理图连接好电路,电阻箱阻值应最大;

b.单刀双掷开关置于1位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I;

c.将单刀双掷开关置于2位置,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读数仍为I;

d.读出电阻箱的阻值,即为灯泡正常工作时的阻值.

23.(1)设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小球从h高处下落到月球表面的时间为t,有

h=gt2/2                                          ①  (2分)

L=v0t                                            ②  (2分)

由以上两式解得:g=2hv02/L2                              ③  (2分)

绕月球表面飞行的卫星的发射速度近似等于卫星的环绕速度,有

mv2/R=mg                                             ④  (2分)

由③④解得:v=                                  (2分)

(2)由向心力公式有GMm/R2=mg                           ⑤  (2分)

又ρ=M/V,V=4πR3/3                                  ⑥  (2分)

由③⑤⑥式解得:ρ=3hv02/(2πGRL2)                         (2分)

24.(1)设垒球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时间为t1,OD=d,则

a=qE/m                                               (2分)

h=at12/2                                                 (2分)

d=v0t1                                                                            (2分)

由以上三式代入已知数据解得:t1=s,d=2=3.46m           (2分)

(没有保留三位数字的扣1分)

(2)垒球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tanθ=at1/v0=

垒球进入磁场时的速度v=v0/cosθ=20m/s           (2分)

设垒球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磁感应强度为B,有

R=d/sinθ=4m                                  (2分)

qBv=mv2/R,B=mv/Rq=10T                         (2分)

垒球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t2=2πm/(qB) ×2/3=4π/15s          (2分)

垒球从抛出到第一次回到P点的时间t=2t1+t2=0.902s            (2分)

(没有保留三位数字的扣1分)

 

25.(1)对小物块由动量定理得μ1mgt=mv0-mv1,解得μ1=0.2               (6分)

(2)小物块和木板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定理得(M+m)gμ2t=mv0-mv1-Mv   (4分)

解得v=0.5m/s                                                                               (2分)

此过程木板做匀加速运动,所以有:s=vt/2=0.5m                 (2分)

(3)由能量守恒得Q=mv02/2-mv12/2-mv2/2=11.5J                                 (6分)

 

26、(每空2分,共8分)

电解

    (2)2CuSO4+2H2O  ===   2 Cu +O2↑+2H2SO4(写离子反应的总方程式也可)

(3)CuO ; 2.0克

 

27、(方程式书写每个3分,其余每空2分,共16分)

     (1)甲为:SiO2  乙为:Na2SiO3

          丁为:Al(OH)3   (写名称也可)

     (2)O2 ;丙的电子式:H2O

     (3)Si +2NaOH +H2O == Na2SiO3 +2H2

     (4)AlO2-+4H+= Al3++2H2O  (由于没有注明,写离子方程式也可)

 

28、(每空2分,共18分)

     (1)A

     (2)A、研钵;  坩埚;    ②③④(漏选酌情扣分,错选无分)

          B、CuO

          C、HNO3

          D、过滤、洗涤

          E、X=(a-135c/287-98b/80+98c/287)/(18c/287)

或   X=(a-135c/287-3*98c/287)/(18c/287)

 

29、(共18分)

(1)Cl-C6H4-CH2CH2Cl ;Cl-C6H4-CHClCH3(苯环侧链取代基位于临位)4分

         

(2)羧基、醛基 (4分)

 

(3)3mol ;取代反应和中和反应  (4分)

              H+(或催化剂)

(4)(CH2O)n                 nHCHO(3分)

 

(5)-O-C6H4-COO- +CO2 +H2O             HO-C6H4-COO- +HCO3-(3分)

 

 

30、(每空2分,共22分)

(1)NH4、NO3    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         

(2)因氮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化合物分解后放出的氮元素又可转移到新叶,被新叶再度利用。

(3)C6Hl2O62C2H5OH(酒精) + 2CO2 + 能量

(4)唾液淀粉酶    (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氨基转换作用、(蛋白质的合成)    

(5)质粒  编码区是不连续的、间隔的(或有内含子和外显子)

(6)①B

②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或光的饱和点)

文本框: 同化量

 

 

 

 

 

 

31、(20分)

(1) 探索性(4分)

(2) 以pH7.0左右作为对照组与其他三组同时喷洒处理(4分)。

(3) 脱落叶率或伤斑叶率或叶颜色变化程度(凡符合实际且能说明叶的危害程度的指标均可)(4分)

(4)  ①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酸雨的反应不同(4分)

②不同植物同一器官对酸雨的反应不同(4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