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右图.“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 .完成29-30题. 29.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30.关于①.②.③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异 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①位于干旱或高寒区.所以第一产业比重小 B.②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所以第一产业比重大 C.③交通便利.生产力水平高.二.三产业 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D.①沿海区位.交通便利.历史基础好.开放 政策.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 .做31-32题.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进入2012年以来,杭州的雨天远远要比晴天多;特别是进入2月来,晴朗有太阳的日子用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杭州市气象统计,今年1月1日到2月23日,杭州累计雨量为256.7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2倍,为历史同期第二多(最多的是1998年的305.0毫米)。多雨的并不仅仅是杭州。这个冬天,我国南方不少地区都持续阴雨。甚至可以说从1月中旬开始,连绵阴雨(雪)天气,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扎下了根,似乎不肯走了。因为低温阴雨,今年南京梅花整体花期比往年推迟7天左右,为近5年最迟。2月25日2012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开幕时,梅花山开花率只有5%-10%;

材料二:按照有关规定,我国采暖地区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气超过90天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案大户”、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将提交提案,建议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

材料三:下图所示为2012年2月10日全国气压状况。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2012年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阴雨(雪)的原因。

(2)简要分析冬季连绵阴雨(雪)天气对南方农业影响。

(3)从经济发展和环境角度分析材料二中政协委员张晓梅有关“冬季南方供暖”的提案是否可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图“兰州市略图”,分析回答(1)~(5)小题。

(1)从地形上说,兰州位于我国地势的哪一级阶梯上

[  ]

A.第一阶梯
B.第二阶梯
C.第三阶梯
D.二、三阶梯分界处

(2)从气候上说,兰州年降水量为

[  ]

A.200毫米左右
B.400毫米左右
C.800毫米左右
D.500毫米左右

(3)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4)从河流对城址选择的关系看,兰州属于

[  ]

A.两条大河的交汇处
B.陆上交通线过河点位置
C.河流水运的起点
D.内河航线的起点

(5)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中心,其工业发展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主要污染属于

[  ]

A.大气污染
B.噪声污染
C.光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经济圈正形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读“环渤海地区略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材料二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是我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域之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左右。天津作为其中一个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暴露出产业结构固化、管理机制凝滞等深层次矛盾。市委、市政府有的放矢地制定了“三五八十”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经过艰苦努力,天津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天津在振兴工业方面,充分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调整国有企业,利用项目投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推动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滨海新区则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以高新技术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使天津形成了以电子通信、化学工业、生物医药为支柱的新的产业格局。

(1)图中①、②两大工业基地,试比较两者在工业结构上的差异。(8分)

(2)试分析青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2分)

(3)分别指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7分)

(4)从自然因素分析环渤海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4分)

(5)图中有我国商品棉的重要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影响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3分)

(6)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天津、青岛、大连,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1.右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

               。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