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 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 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l-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 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 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资料显示:在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粉可使煤(含S)燃烧时产生的SO2转化成固体CaSO4,从而减少SO2排放,该方法被称为钙基固硫.这一过程是通过以下两步反应实现的:
㈠CaCO3
 高温 
.
 
CaO+CO2 ㈡2CaO+2SO2+O2=2CaSO4
对此,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和药品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模拟探究.
精英家教网
已知实验所用样品:Ⅰ---S粉与CaCO3粉末的混合物Ⅱ---CaSO4 粉末
(1)实验一: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5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大量白色浑浊.停止该步实验的正确操作是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由此得知实验一过程中: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要获得与以上实验事实相一致的结论,可替代B中品红溶液的是
 

a.酚酞的NH3?H2O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酚酞的NaHCO3溶液               d.Br2的CCl4溶液
(2)实验二: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并迅速加热升温,控制在10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白色浑浊.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出现大量无色气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反应结束后,将A中余下固体溶入水中,取其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立即有白色沉淀出现.
由此得知实验二:A中发生的反应有
 
(填选“㈠”、“㈡”).
(3)实验三:取样品Ⅱ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1200℃左右,充分反应,B中红色消失,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比较实验一、二、三可知,如用该方法固硫,可行的基本条件是
 

(4)在中学化学实验室里,装置A通常只能选
 
为材料制作的玻璃管,但这种选择有一点不妥,其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是:
 

(5)实验所需O2若改由空气提供,且对上述实验探究事实不产生影响,应在A前添加一装有某药品的装置.请将该药品和装置图示在图中的虚线框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1)氨(NH3)是重要的含氮化合物.1774年该气体由英国普里斯特里制得.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①实验装置和所用药品都正确的是(填“甲”、“乙”或“丙”)

②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2NH4Cl+Ca(OH)2
  △  
.
 
2NH3↑+CaCl2+2H2O
2NH4Cl+Ca(OH)2
  △  
.
 
2NH3↑+CaCl2+2H2O

(2)一组同学设计出右图所示装置来进行“铁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①实验前,关闭活塞b,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加热c.其目的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d中加适量NaOH溶液,向c中放入过量的铁屑和一定量的浓硫酸,塞紧橡皮塞.此时铁屑表面没有气泡生成,说明铁在浓硫酸中发生了
钝化
钝化
;给试管c加热,当开始有气泡产生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Fe+6H2SO4(浓)
  △  
.
 
Fe2(SO43+3SO2↑+6H2O
2Fe+6H2SO4(浓)
  △  
.
 
Fe2(SO43+3SO2↑+6H2O
,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SO2+2OH-=SO32-+H2O
SO2+2OH-=SO3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资料显示:在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粉可使煤(含S)燃烧时产生的SO2转化成固体CaSO4 ,从而减少SO2排放,该方法被称为钙基固硫。这一过程是通过以下两步反应实现的:

㈠ CaCO3CaO+CO2     ㈡ 2CaO+2SO2+O2 =2CaSO4

对此,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和药品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模拟探究。

已知实验所用样品:Ⅰ---S粉与CaCO3粉末的混合物

Ⅱ---CaSO4 粉末

(1)实验一: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5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大量白色浑浊。停止该步实验的正确操作是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由此得知实验一过程中: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要获得与以上实验事实相一致的结论,可替代B中品红溶液的是      

a.酚酞的NH3·H2O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酚酞的NaHCO3溶液               d.Br2的CCl4溶液

(2)实验二: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并迅速加热升温,控制在10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白色浑浊。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出现大量无色气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反应结束后,将A中余下固体溶入水中,取其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立即有白色沉淀出现。

由此得知实验二: A中发生的反应有       (填选 “㈠”、“㈡”)。

(3)实验三:取样品Ⅱ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1200℃左右,充分反应,B中红色消失,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比较实验一、二、三可知,如用该方法固硫,可行的基本条件是         

(4)在中学化学实验室里,装置A通常只能选        为材料制作的玻璃管,但这种选择有一点不妥,其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是:        

(5)实验所需O2若改由空气提供,且对上述实验探究事实不产生影响,应在A前添加一装有某药品的装置。请将该药品和装置图示在图中的虚线框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10分) (1) 氨(NH3)是重要的含氮化合物。1774年该气体由英国普里斯特里制得。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① 实验装置和所用药品都正确的是(填“甲”、“乙”或“丙”)         

② 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2) 一组同学设计出右图所示装置来进行“铁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① 实验前,关闭活塞b,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加热c 。其目的是               

② 在d中加适量NaOH溶液,向c中放入过量的铁屑和一定量的浓硫酸,塞紧橡皮塞。此时铁屑表面没有气泡生成,说明铁在浓硫酸中发生了_________     ;给试管c加热,当开始有气泡产生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d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资料显示:在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粉可使煤(含S)燃烧时产生的SO2转化成固体CaSO4,从而减少SO2排放,该方法被称为钙基固硫.这一过程是通过以下两步反应实现的:
㈠CaCO3数学公式CaO+CO2 ㈡2CaO+2SO2+O2=2CaSO4
对此,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和药品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模拟探究.

已知实验所用样品:Ⅰ---S粉与CaCO3粉末的混合物Ⅱ---CaSO4 粉末
(1)实验一: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5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大量白色浑浊.停止该步实验的正确操作是______.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由此得知实验一过程中: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③要获得与以上实验事实相一致的结论,可替代B中品红溶液的是______.
a.酚酞的NH3?H2O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酚酞的NaHCO3溶液        d.Br2的CCl4溶液
(2)实验二: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并迅速加热升温,控制在10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白色浑浊.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出现大量无色气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③反应结束后,将A中余下固体溶入水中,取其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立即有白色沉淀出现.
由此得知实验二:A中发生的反应有______(填选“㈠”、“㈡”).
(3)实验三:取样品Ⅱ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1200℃左右,充分反应,B中红色消失,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比较实验一、二、三可知,如用该方法固硫,可行的基本条件是______.
(4)在中学化学实验室里,装置A通常只能选______为材料制作的玻璃管,但这种选择有一点不妥,其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是:______.
(5)实验所需O2若改由空气提供,且对上述实验探究事实不产生影响,应在A前添加一装有某药品的装置.请将该药品和装置图示在图中的虚线框内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