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意义:表示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图a所示,利用位移传感器在气垫导轨上(可忽略导轨与振子的摩擦)研究弹簧振子的运动情况.静止时,振子位于O位置.
1)将振子向左拉开一段距离后静止释放,由于使用了体积较大的振子测量,空气对振子的阻力较明显,以O位置为位移的零点,得到了如图b所示的实线.根据图象:
把振子相邻两次经过O位置的时间间隔记为T/2,则T随振动时间的增加而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单选题)定义品质因数,其中At表示任意时刻t=(n=0,1,2…)对应的振幅,At+T表示(t+T)时刻对应的振幅,根据式中的物理量,你认为品质因数Q的值可以反映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______
A.振子相邻两次经过O位置的时间间隔的变化
B.弹簧振子系统总机械能的变化
C.振子任意时刻速度的大小
D.振子任意时刻的位移大小
3)已知在一个给定的振动过程中,品质因数Q是一个定值,图象中A1=10cm,A2=5cm,则A3=______c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a所示,利用位移传感器在气垫导轨上(可忽略导轨与振子的摩擦)研究弹簧振子的运动情况.静止时,振子位于O位置.
1)将振子向左拉开一段距离后静止释放,由于使用了体积较大的振子测量,空气对振子的阻力较明显,以O位置为位移的零点,得到了如图b所示的实线(其中“-?-?”线表示计算机根据运动规律作出的振幅A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根据图象:
把振子相邻两次经过O位置的时间间隔记为T/2,则T随振动时间的增加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精英家教网
2)(单选题)定义品质因数Q=
π
ln
At
At+T
,其中At表示任意时刻t=
nT
2
(n=0,1,2…)对应的振幅,At+T表示(t+T)时刻对应的振幅,根据式中的物理量,你认为品质因数Q的值可以反映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
 

A.振子相邻两次经过O位置的时间间隔的变化
B.弹簧振子系统总机械能的变化
C.振子任意时刻速度的大小
D.振子任意时刻的位移大小
3)已知在一个给定的振动过程中,品质因数Q是一个定值,图象中A1=10cm,A2=5cm,则A3=
 
c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6分)如图a所示,利用位移传感器在气垫导轨上(可忽略导轨与振子的摩擦)研究弹簧振子的运动情况。静止时,振子位于O位置。

(1)将振子向左拉开一段距离后静止释放,由于使用了体积较大的振子测量,空气对振子的阻力较明显,以O位置为位移的零点,得到了如图b所示的实线(其中“―?―”线表示计算机根据运动规律作出的振幅A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根据图象:把振子相邻两次经过O位置的时间间隔记为T/2,则T随振动时间的增加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单选题)定义品质因数,其中At表示任意时刻t=nT/2(n=0,1,2……)对应的振幅,At+T表示(t+T)时刻对应的振幅,根据式中的物理量,你认为品质因数Q的值可以反映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        )

A.振子相邻两次经过O位置的时间间隔的变化

B.弹簧振子系统总机械能的变化

C.振子任意时刻速度的大小

D.振子任意时刻的位移大小

(3)已知在一个给定的振动过程中,品质因数Q是一个定值,图象中A1= 10cm,A2=5cm,则A3=          c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第七部分 热学

热学知识在奥赛中的要求不以深度见长,但知识点却非常地多(考纲中罗列的知识点几乎和整个力学——前五部分——的知识点数目相等)。而且,由于高考要求对热学的要求逐年降低(本届尤其低得“离谱”,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都没有了),这就客观上给奥赛培训增加了负担。因此,本部分只能采新授课的培训模式,将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及时地结合,争取让学员学一点,就领会一点、巩固一点,然后再层叠式地往前推进。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注意分子体积和分子所占据空间的区别)

对于分子(单原子分子)间距的计算,气体和液体可直接用,对固体,则与分子的空间排列(晶体的点阵)有关。

【例题1】如图6-1所示,食盐(NaCl)的晶体是由钠离子(图中的白色圆点表示)和氯离子(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组成的,离子键两两垂直且键长相等。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为58.5×10-3kg/mol,密度为2.2×103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mol-1,求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之间的距离。

【解说】题意所求即图中任意一个小立方块的变长(设为a)的倍,所以求a成为本题的焦点。

由于一摩尔的氯化钠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事实上也含有2NA个钠离子(或氯离子),所以每个钠离子占据空间为 v = 

而由图不难看出,一个离子占据的空间就是小立方体的体积a3 ,

即 a3 =  = ,最后,邻近钠离子之间的距离l = a

【答案】3.97×10-10m 。

〖思考〗本题还有没有其它思路?

〖答案〗每个离子都被八个小立方体均分,故一个小立方体含有×8个离子 = 分子,所以…(此法普遍适用于空间点阵比较复杂的晶体结构。)

2、物质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固体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振幅数量级为0.1),少数可以脱离平衡位置运动。液体分子的运动则可以用“长时间的定居(振动)和短时间的迁移”来概括,这是由于液体分子间距较固体大的结果。气体分子基本“居无定所”,不停地迁移(常温下,速率数量级为102m/s)。

无论是振动还是迁移,都具备两个特点:a、偶然无序(杂乱无章)和统计有序(分子数比率和速率对应一定的规律——如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如图6-2所示);b、剧烈程度和温度相关。

气体分子的三种速率。最可几速率vP :f(v) = (其中ΔN表示v到v +Δv内分子数,N表示分子总数)极大时的速率,vP == ;平均速率:所有分子速率的算术平均值, ==;方均根速率:与分子平均动能密切相关的一个速率,==〔其中R为普适气体恒量,R = 8.31J/(mol.K)。k为玻耳兹曼常量,k =  = 1.38×10-23J/K 〕

【例题2】证明理想气体的压强P = n,其中n为分子数密度,为气体分子平均动能。

【证明】气体的压强即单位面积容器壁所承受的分子的撞击力,这里可以设理想气体被封闭在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容器中,如图6-3所示。

考查yoz平面的一个容器壁,P =            ①

设想在Δt时间内,有Nx个分子(设质量为m)沿x方向以恒定的速率vx碰撞该容器壁,且碰后原速率弹回,则根据动量定理,容器壁承受的压力

 F ==                            ②

在气体的实际状况中,如何寻求Nx和vx呢?

考查某一个分子的运动,设它的速度为v ,它沿x、y、z三个方向分解后,满足

v2 =  +  + 

分子运动虽然是杂乱无章的,但仍具有“偶然无序和统计有序”的规律,即

 =  +  +  = 3                    ③

这就解决了vx的问题。另外,从速度的分解不难理解,每一个分子都有机会均等的碰撞3个容器壁的可能。设Δt = ,则

 Nx = ·3N = na3                         ④

注意,这里的是指有6个容器壁需要碰撞,而它们被碰的几率是均等的。

结合①②③④式不难证明题设结论。

〖思考〗此题有没有更简便的处理方法?

〖答案〗有。“命令”所有分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x、?x、+y、?y、+z、?z这6个方向运动(这样造成的宏观效果和“杂乱无章”地运动时是一样的),则 Nx =N = na3 ;而且vx = v

所以,P =  = ==nm = n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注意分子斥力和气体分子碰撞作用力的区别),而且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宏观上感受到的是其合效果。

分子力是保守力,分子间距改变时,分子力做的功可以用分子势能的变化表示,分子势能EP随分子间距的变化关系如图6-4所示。

分子势能和动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二、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1、平衡态、状态参量

a、凡是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均称为热现象,热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科学。热学研究的对象都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通称为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当系统的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时,这样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b、系统处于平衡态时,所有宏观量都具有确定的值,这些确定的值称为状态参量(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就是P、V和T)。

c、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存在定律):若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和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热力学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个定律反映出:处在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的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一特征是由这些互为热平衡系统的状态所决定的一个数值相等的状态函数,这个状态函数被定义为温度。

2、温度

a、温度即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典型的温标有摄氏温标t、华氏温标F(F = t + 32)和热力学温标T(T = t + 273.15)。

b、(理想)气体温度的微观解释: = kT (i为分子的自由度 = 平动自由度t + 转动自由度r + 振动自由度s 。对单原子分子i = 3 ,“刚性”〈忽略振动,s = 0,但r = 2〉双原子分子i = 5 。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原子分子,i = 6 。能量按自由度是均分的),所以说温度是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c、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能达到。(结合分子动理论的观点2和温度的微观解释很好理解。)

3、热力学过程

a、热传递。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长L、横截面积S的柱体,Q = 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第六部分 振动和波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

《振动和波》的竞赛考纲和高考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做一些相对详细的补充。

一、简谐运动

1、简谐运动定义:= -k             

凡是所受合力和位移满足①式的质点,均可称之为谐振子,如弹簧振子、小角度单摆等。

谐振子的加速度:= -

2、简谐运动的方程

回避高等数学工具,我们可以将简谐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在某一条直线上的投影运动(以下均看在x方向的投影),圆周运动的半径即为简谐运动的振幅A 。

依据:x = -mω2Acosθ= -mω2

对于一个给定的匀速圆周运动,m、ω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令:

2 = k 

这样,以上两式就符合了简谐运动的定义式①。所以,x方向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就是简谐运动的相关规律。从图1不难得出——

位移方程: = Acos(ωt + φ)                                        ②

速度方程: = -ωAsin(ωt +φ)                                     ③

加速度方程:= -ω2A cos(ωt +φ)                                   ④

相关名词:(ωt +φ)称相位,φ称初相。

运动学参量的相互关系:= -ω2

A = 

tgφ= -

3、简谐运动的合成

a、同方向、同频率振动合成。两个振动x1 = A1cos(ωt +φ1)和x2 = A2cos(ωt +φ2) 合成,可令合振动x = Acos(ωt +φ) ,由于x = x1 + x2 ,解得

A =  ,φ= arctg 

显然,当φ2-φ1 = 2kπ时(k = 0,±1,±2,…),合振幅A最大,当φ2-φ1 = (2k + 1)π时(k = 0,±1,±2,…),合振幅最小。

b、方向垂直、同频率振动合成。当质点同时参与两个垂直的振动x = A1cos(ωt + φ1)和y = A2cos(ωt + φ2)时,这两个振动方程事实上已经构成了质点在二维空间运动的轨迹参数方程,消去参数t后,得一般形式的轨迹方程为

+-2cos(φ2-φ1) = sin22-φ1)

显然,当φ2-φ1 = 2kπ时(k = 0,±1,±2,…),有y = x ,轨迹为直线,合运动仍为简谐运动;

当φ2-φ1 = (2k + 1)π时(k = 0,±1,±2,…),有+= 1 ,轨迹为椭圆,合运动不再是简谐运动;

当φ2-φ1取其它值,轨迹将更为复杂,称“李萨如图形”,不是简谐运动。

c、同方向、同振幅、频率相近的振动合成。令x1 = Acos(ω1t + φ)和x2 = Acos(ω2t + φ) ,由于合运动x = x1 + x2 ,得:x =(2Acost)cos(t +φ)。合运动是振动,但不是简谐运动,称为角频率为的“拍”现象。

4、简谐运动的周期

由②式得:ω=  ,而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简谐运动的角频率是一致的,所以

T = 2π                                                      

5、简谐运动的能量

一个做简谐运动的振子的能量由动能和势能构成,即

mv2 + kx2 = kA2

注意:振子的势能是由(回复力系数)k和(相对平衡位置位移)x决定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地指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当我们计量了振子的抽象势能后,其它的具体势能不能再做重复计量。

6、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

和高考要求基本相同。

二、机械波

1、波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的过程和条件;传播的性质,相关参量(决定参量的物理因素)

2、机械波的描述

a、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联系

b、波动方程

如果一列简谐波沿x方向传播,振源的振动方程为y = Acos(ωt + φ),波的传播速度为v ,那么在离振源x处一个振动质点的振动方程便是

y = Acos〔ωt + φ - ·2π〕= Acos〔ω(t - )+ φ〕

这个方程展示的是一个复变函数。对任意一个时刻t ,都有一个y(x)的正弦函数,在x-y坐标下可以描绘出一个瞬时波形。所以,称y = Acos〔ω(t - )+ φ〕为波动方程。

3、波的干涉

a、波的叠加。几列波在同一介质种传播时,能独立的维持它们的各自形态传播,在相遇的区域则遵从矢量叠加(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叠加)。

b、波的干涉。两列波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时,在同一介质中的叠加将形成一种特殊形态: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削弱的区域稳定分布且彼此隔开。

我们可以用波程差的方法来讨论干涉的定量规律。如图2所示,我们用S1和S2表示两个波源,P表示空间任意一点。

当振源的振动方向相同时,令振源S1的振动方程为y1 = A1cosωt ,振源S1的振动方程为y2 = A2cosωt ,则在空间P点(距S1为r1 ,距S2为r2),两振源引起的分振动分别是

y1′= A1cos〔ω(t ? )〕

y2′= A2cos〔ω(t ? )〕

P点便出现两个频率相同、初相不同的振动叠加问题(φ1 =  ,φ2 = ),且初相差Δφ= (r2 – r1)。根据前面已经做过的讨论,有

r2 ? r1 = kλ时(k = 0,±1,±2,…),P点振动加强,振幅为A1 + A2 

r2 ? r1 =(2k ? 1)时(k = 0,±1,±2,…),P点振动削弱,振幅为│A1-A2│。

4、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知识点和高考要求相同。

5、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或者接受者相对与波的传播介质运动时,接收者会发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多普勒效应的定量讨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在讨论中注意:波源的发波频率f和波相对介质的传播速度v是恒定不变的)——

a、只有接收者相对介质运动(如图3所示)

设接收者以速度v1正对静止的波源运动。

如果接收者静止在A点,他单位时间接收的波的个数为f ,

当他迎着波源运动时,设其在单位时间到达B点,则= v1 ,、

在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接收者事实上“提前”多接收到了n个波

n = 

显然,在单位时间内,接收者接收到的总的波的数目为:f + n = f ,这就是接收者发现的频率f。即

f

显然,如果v1背离波源运动,只要将上式中的v1代入负值即可。如果v1的方向不是正对S ,只要将v1出正对的分量即可。

b、只有波源相对介质运动(如图4所示)

设波源以速度v2正对静止的接收者运动。

如果波源S不动,在单位时间内,接收者在A点应接收f个波,故S到A的距离:= fλ 

在单位时间内,S运动至S′,即= v2 。由于波源的运动,事实造成了S到A的f个波被压缩在了S′到A的空间里,波长将变短,新的波长

λ′= 

而每个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仍为v ,故“被压缩”的波(A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为

f2 = 

当v2背离接收者,或有一定夹角的讨论,类似a情形。

c、当接收者和波源均相对传播介质运动

当接收者正对波源以速度v1(相对介质速度)运动,波源也正对接收者以速度v2(相对介质速度)运动,我们的讨论可以在b情形的过程上延续…

f3 =  f2 = 

关于速度方向改变的问题,讨论类似a情形。

6、声波

a、乐音和噪音

b、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品

c、声音的共鸣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

一、简谐运动的证明与周期计算

物理情形:如图5所示,将一粗细均匀、两边开口的U型管固定,其中装有一定量的水银,汞柱总长为L 。当水银受到一个初始的扰动后,开始在管中振动。忽略管壁对汞的阻力,试证明汞柱做简谐运动,并求其周期。

模型分析:对简谐运动的证明,只要以汞柱为对象,看它的回复力与位移关系是否满足定义式①,值得注意的是,回复力系指振动方向上的合力(而非整体合力)。当简谐运动被证明后,回复力系数k就有了,求周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本题中,可设汞柱两端偏离平衡位置的瞬时位移为x 、水银密度为ρ、U型管横截面积为S ,则次瞬时的回复力

ΣF = ρg2xS = x

由于L、m为固定值,可令: = k ,而且ΣF与x的方向相反,故汞柱做简谐运动。

周期T = 2π= 2π

答:汞柱的周期为2π 。

学生活动:如图6所示,两个相同的柱形滚轮平行、登高、水平放置,绕各自的轴线等角速、反方向地转动,在滚轮上覆盖一块均质的木板。已知两滚轮轴线的距离为L 、滚轮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木板的质量为m ,且木板放置时,重心不在两滚轮的正中央。试证明木板做简谐运动,并求木板运动的周期。

思路提示:找平衡位置(木板重心在两滚轮中央处)→ú力矩平衡和Σ?F6= 0结合求两处弹力→ú求摩擦力合力…

答案:木板运动周期为2π 。

巩固应用:如图7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 = 2.00m地质量均匀直杆,构成一正三角形框架ABC,C点悬挂在一光滑水平轴上,整个框架可绕转轴转动。杆AB是一导轨,一电动松鼠可在导轨上运动。现观察到松鼠正在导轨上运动,而框架却静止不动,试讨论松鼠的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解说:由于框架静止不动,松鼠在竖直方向必平衡,即:松鼠所受框架支持力等于松鼠重力。设松鼠的质量为m ,即:

N = mg                            ①

再回到框架,其静止平衡必满足框架所受合力矩为零。以C点为转轴,形成力矩的只有松鼠的压力N、和松鼠可能加速的静摩擦力f ,它们合力矩为零,即:

MN = Mf

现考查松鼠在框架上的某个一般位置(如图7,设它在导轨方向上距C点为x),上式即成:

N·x = f·Lsin60°                 ②

解①②两式可得:f = x ,且f的方向水平向左。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力就是松鼠在导轨方向上的合力。如果我们以C在导轨上的投影点为参考点,x就是松鼠的瞬时位移。再考虑到合力与位移的方向因素,松鼠的合力与位移满足关系——

= -k

其中k =  ,对于这个系统而言,k是固定不变的。

显然这就是简谐运动的定义式。

答案:松鼠做简谐运动。

评说:这是第十三届物理奥赛预赛试题,问法比较模糊。如果理解为定性求解,以上答案已经足够。但考虑到原题中还是有定量的条件,所以做进一步的定量运算也是有必要的。譬如,我们可以求出松鼠的运动周期为:T = 2π = 2π = 2.64s 。

二、典型的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物理情形:如图8所示,用弹性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置于倾角为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