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右下图完成5-7题. 5.图中同学所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 ( ) A.检验勾股定律 B.测量日出的时刻 C.测量当地纬度 D.测量正午太阳的高度 6.站在后面的丙同学负责 ( ) A.记录测量数据 B.把握观测方向 C.把握观测时间 D.把握地理坐标 7.负责具体测量的男同学.必须 ( ) A.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圓尺的中心相对应 B.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左边相对应 图--2 C.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右边相对应 D.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顶端相对应 下图为贯穿南美大陆及大陆东西两侧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垂直与水平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右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2012年1月5日14时(左)幻灯播放和6日8时(右)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13-15题。 幻灯播放

13.5日14时~6日8时,①地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4.5日14时~6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

15.在风速大致相同,气温垂直分布为A、B、C、D四种情况下,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20m

40m

60m

80m

100m

A

16.3℃

16.6℃

16.8℃

17.0℃

17.1℃

B

21.0℃

21.0℃

20.9℃

20.9℃

21.0℃

C

20.9℃

20.8℃

20.6℃

20.2℃

20.0℃

D

15.2℃

14.8℃

14.7℃

14.9℃

15.2℃

查看答案和解析>>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地气压的变化,实质上是该地上空空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气柱质量增加了,气压就升高,质量减少了,气压就下降。气压的周期性变化是指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明显的是以日为周期和以年为周期的波动,分别称为气压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阅读以上材料和图a、图b、图c、图d,完成下列问题
(5)读图a和图b,A、B两处气压比较,哪处的气压高?________;C、D两地气压升高的是________。
(6)不同性质的气团,密度往往不同。如果移到某地的气团比原来的气团密度大,气压随之升高。反之该地气压就要降低。我国冬季冷空气南下,流经之地的气压会________。
(7)气压的日变化曲线有单峰、双峰和三峰等形式,其中以双峰型最为普遍。其特点是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一个次低值。读图c,一般是气压的最高值出现在________时左右。一般认为,气压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有关。例如当白天气温最高时,低层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引起地面气压________;但气压极值出现的时间________(早、晚)于气温。气压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和变化的幅度随纬度而有区别,________地区气压日变化最为明显,随着纬度增高,气压日较差逐渐________。
(8)气压的年变化是以一年为周期波动的,受气温的年变化影响很大,因而也同纬度、海陆性质、海拔高度等地理因素有关。在大陆上,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________季,最低值出现在________季,气压年变化值很大,并由低纬向高纬逐渐________。高山区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________季,和空气的受热上升关系密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相关的材料及图示,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左右,千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我国长江流域发生,我国境内能够观测到的日全食时间最长达6分1秒。江苏的苏州,浙江的嘉兴、杭州,上海,安徽的铜陵等城市成为“日全食经济圈”。

  材料二: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轨迹示意图(中国)

  材料三:我国东部雨带示意图

(1)

北京时间2009年7月22日9时发生日全食时全过程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全球处于同一日期

B.

华盛顿(西五区)地区夜幕沉沉

C.

我国驶往亚丁湾的船只顺风顺水

D.

南极臭氧层空洞范围最大

(2)

对“日全食经济圈”的理解,最合理的是

[  ]

A.

日全食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B.

日全食观测商品销量猛增

C.

促进了以日全食为主题的文化场馆的建设

D.

观测日全食带来旅游收入增加

(3)

分析材料三,若在7月以后,雨带还没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  ]

A.

南涝北旱

B.

南旱北涝

C.

南北皆旱

D.

南北皆涝

(4)

试分析在发生日全食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特征及其原因。

(5)

结合材料分析,上海成为2009年日全食最佳观测地点之一的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某岛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位于乙地的     方向,若要从甲

地到乙地修建一条铁路,请你为其设计合理

的线路。(在答卷图上用符号“        ”画

出)

(2)若要在甲乙两地选择一地修建港口,筑港

条件较好的是     地。

(3)①②③三地中,有一处不可能出现河流,

该处是    

(4)丙地比乙地的降水量     (多或少),原因是                  

33.右图为部分30°N的纬线,P为北极点,M、N分别为晨线和昏线与30°N的纬线的交点,∠MPX和∠NPY为7.5°,PY为0°经线。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M、N点的经度数:M        ;N       

(2)此时,北京时间为        时;        小时后,全球处于同一天。

(3)30°N纬度的白昼长为         小时;M地太阳在观察者的       方向升起。

(4)请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斜线表示出夜的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