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 蹊跷 耆老 契合 无稽之谈 修葺一新B. 碑拓 裨益 稗官 沁人心脾 纵横捭阖C. 饯行 箴言 谏诤 明修栈道 挑拨离间D. 砧杵 粘连 请帖 沾沾自喜 俯首帖耳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A.qī  qí  qì  jī  qì  B.bēi  bì  bài  pí  bǎi  C.jiàn  zhēn  jiàn  zhàn  jiàn  D.zhēn  zhān  tiě  zhān   tiē)

2.D(喻师生传授,知识一代代传下去。A.指经历了一场危险后,回想起来仍然感到害怕。B.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C.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朗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3.C(A.歧义,“全国模范教师”既可指孟二冬也可指孟菲;B.主语残缺,去掉“在……中”;D.前后照应不当,“抽象的良心”与“具象的青山”颠倒)

4.A(B.冒号改为逗号。  C.两个问号均改为句号,“四书”加书名号。D.括号内注释应紧贴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文字结束时的句号去掉)

 

二、(9分,每小题3分)

5.D(与文意不合。见第4自然段)

6.B(“既是……又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不再是……而是”)

7.B(A.“兼收并蓄”错,外来文化力中也有某种消极文化力。 C.所有的社会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文化力,且迷信只是消极文化力的一种。 D.“已由……转为”原文无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8.A(进:使……上进)

9.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介词“与”。 B.连词/名词,“车盖”。 C.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

10.C(“其罪可恕”错)

 

 

第II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0分)

(1)(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吏赵师韫杀害,(为报父仇)元庆卖身为奴,最终亲手杀死了县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5分。大意1分,“为……所”“鬻”“刃”“归”各1分)

(2)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除国家的刑法,(将此)作为将来的法规,国家必然多灾多难,那么元庆所犯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

(5分,大意1分,“义”“图”“则”“废”各1分)

12.(8分)

(1)这首词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边塞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1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1分)

(2)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1分)

13.(5分)

(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挟飞仙以遨游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

(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五、(22分)

14.(4分)①“鸟巢”既指鸟儿的巢穴,又指文中“我”的蜗居小屋。(2分)②“鸟巢”还象征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俗环境,束缚着人的自由和独立的现代都市。(2分)

15.(6分)①鸽子的到来,让第17层的高空宁静、祥和而和谐, ②麻雀的造访让第17层的高空活泼而灵动。③鸟儿们的光顾使“我”捐弃拘束、孤独、压抑,忘形忘我,与鸟同化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6.(6分)抒发了作者对当下都市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反感,(1分)对大自然、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1分)

评价提示:

① 表现了人的本性――对自由的向往。

② 完全否定现代都市文明,有失偏颇。

(4分。评价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观点、语言各1分,分析2分)

17.(6分)要点:大城市的楼群是独特的风景线,造型僵硬呆板。不过,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也就满足了。(2分)可是,我的“鸟巢”既不独立,也不自由(受制于人),鸟儿的鸟巢却可以自己做主,自由出入。(2分)因而,我渴望变成一只鸟,飞向大自然。(2分)

六、(15分)

18.(5分)

(1)①电视、家人和网络成为初中生了解各类传统节日的主要渠道。(2分)

(2)②学校教育在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方面缺乏力度。(2分)

(2)学校应加强对初中生传统文化的教育。(1分)

19.(5分)(主题、文采各1分;内容和形式的解说各1分;语言1分)

20.(5分)场景描述2分,评论(追星――追残奥明星――价值取向)3分。

七、(60分)

21.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参考译文

我看见同州下?人徐元庆(的案子),他的父亲被县吏赵师韫杀害,(为报父仇)元庆卖身为奴,最终亲手杀死了县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使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治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元庆不应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今天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义,孝义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同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刑。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用礼教进行周密的防范,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废除国家的刑罚,(将此)作为后来的法规,国家必然多灾多难,那么元庆犯下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子女,而子女又有亲人,因热爱亲人而互相仇视,冤冤相报,造成的混乱,谁可挽救?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