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①准确称取4.0g的NaOH固体溶于1L水配成浓度为1.0 mol·L-1的溶液 ②用10 mL 量筒量取5.2mL盐酸 ③用蒸发皿加热NaCl溶液可以得到NaCl晶体 ④用100 mL容量瓶稀释18mol•L-1浓 H2SO4溶液 ⑤用带玻璃塞的棕色试剂瓶存放浓HNO3 ⑥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只有2种 ⑦将一小块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 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A.②④⑦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③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NaOH的含量,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Na2CO3完全转变成BaCO3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已知几种酸碱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①甲基橙3.1~4.4  ②甲基红4.4~6.2  ③酚酞8.2~10).试回答:
(1)在25℃时,1L水中约能溶解0.01g碳酸钡,则该温度下碳酸钡的溶度积Ksp=
 

(2)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应选用
 
指示剂,理由是
 

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3)为测定某烧碱样品中NaOH的含量(设样品中杂质为Na2CO3),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取5.0g样品配制成250mL溶液,然后分三次各取配制好的烧碱溶液20.00mL于三个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并向锥形瓶中各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0.2000mol?L-1的盐酸标准液进行滴定,相关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V(烧碱溶液)/mL V(HCl)/mL
初读数 末读数
1 20.00 0.00 31.00
2 20.00 1.00 32.04
3 20.00 1.10 32.18
①实验3到达滴定终点时所耗HCl溶液的体积为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烧碱样品中含NaOH的质量分数为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②滴定时的正确操作是
 

③下列操作会导致烧碱样品中NaOH含量测定值偏高的是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C.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结束俯视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NaOH的含量,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Na2CO3完全转变成BaCO3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已知几种酸碱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①甲基橙3.1~4.4 ②甲基红4.4~6.2 ③酚酞8.2~10)。请回答:
(1)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应选用   指示剂,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2)为测定某烧碱样品中NaOH的含量(设样品中杂质为Na2CO3),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取5.0g样品配制成250mL溶液,然后分三次各取配制好的烧碱溶液20.00mL于三个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并向锥形瓶中各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0.2000mol·L-1的盐酸标准液进行滴定,相关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V(烧碱溶液)/mL
V(HCl)/mL
初读数
末读数
1
20.00
0.00
31.00
2
20.00
1.00
32.04
3
20.00
1.10
32.18
①实验3到达滴定终点时所耗HCl溶液的体积为              ;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烧碱样品中含NaOH的质量分数为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②滴定时的正确操作是                                            
③下列操作会导致烧碱样品中NaOH含量测定值偏高的是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C.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结束俯视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NaOH的含量,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Na2CO3完全转变成BaCO3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已知几种酸碱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
①甲基橙3.1~4.4 ②甲基红4.4~6.2 ③酚酞8.2~10)。试回答:
(1)在25℃时,1L水中约能溶解0.01g碳酸钡,则该温度下碳酸钡的溶度积 Ksp=__________。
(2)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应选用_________指示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3)为测定某烧碱样品中NaOH的含量(设样品中杂质为Na2CO3),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取5.0g样品配制成250mL溶液,然后分三次各取配制好的烧碱溶液20.00mL于三个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并向锥形瓶中各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0.2000mol·L-1的盐酸标准液进行滴定,相关数据记录如下
①实验3到达滴定终点时所耗HCl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烧碱样品中含NaOH的质量分数为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②滴定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
③下列操作会导致烧碱样品中NaOH含量测定值偏高的是__________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C.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结束俯视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NaOH的含量,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Na2CO3完全转变成BaCO3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已知几种酸碱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①甲基橙3.1~4.4 ②甲基红4.4~6.2 ③酚酞8.2~10)。试回答:
(1)在25℃时,1L水中约能溶解0.01g碳酸钡,则该温度下碳酸钡的溶度积 Ksp=________。
(2)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应选用__________指示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测定某烧碱样品中NaOH的含量(设样品中杂质为Na2CO3),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取5.0g样品配制成250mL溶液,然后分三次各取配制好的烧碱溶液20.00mL于三个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并向锥形瓶中各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0.2000mol·L-1的盐酸标准液进行滴定,相关数据记录如下:
①实验3到达滴定终点时所耗HCl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依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烧碱样品中含NaOH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②滴定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操作会导致烧碱样品中NaOH含量测定值偏高的是____________。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C.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结束俯视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托盘天平、容量瓶、滴定管、量筒是中学化学常见的计量仪器,熟知这些仪器的使用是定量研究化学的基础。
(1)其中标示出使用温度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操作中,容量瓶所不具备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A.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
B.贮存溶液
C.测量容量瓶规格以下的任意体积的溶液
D.准确稀释某一浓度的溶液
E.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F.用来加热溶解固体溶质
(3)如下图是某些仪器的刻度部分示意图,图中各仪器虚线为所示读数。其中为量筒的是________________ (填编号,下同),读数为________________mL;为滴定管的是________________,读数为________________mL。
(4)下列可能由于错误操作,使所得的数据比正确数据偏小的是_____________。
A.称取4.2 g NaCl固体时,将砝码放在左盘,NaCl固体放在右盘
B.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C.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倒入标准液进行中和滴定
D.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俯视液面所得的读数
(5)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温度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量取反应物时,取50 mL 0.50 mol· L-1的盐酸,还需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50mL 0.50mol· L-1 NaOH溶液 B.50mL 0.55mol· L-1 NaOH溶液 C.1.0g NaOH固体
(7)已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L 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