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 3×10-4m3 2.7×103kg/m3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一定的吗?小红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实验中已知每个钩码重力为1N,每个滑轮重都相同。

(1)算出三次实验中机械效率的大小,填在表格中。

实验

次数

滑轮个数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拉力F/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

1

一定一动

2

0.1

0.8

0.3

2

一定一动

4

0.1

1.5

0.3

3

二定二动

2

0.1

0.5

0.5

(2)分析:第1、2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                                                     

第1、3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苏州)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某学生通过增减放在木块上的砝码重来改变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它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学 生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表一(木块放在水平玻璃表面上)
实验序号 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F/N 滑动摩擦力:f/N
1 6.0 0.3
2 8.0 0.4
3 10.0 0.5
表二(木块放在水平木板表面上)
实验序号 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F/N 滑动摩擦力:f/N
4 2.0 0.6
5 4.0 1.2
6 6.0 1.8
表三(木块放在水平棉布表面上)
实验序号 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F/N 滑动摩擦力f/N
7 2.0 1.0
8 4.0 2.0
9 6.0 3.0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分析比较序号
1、6、9(或4与7,5与8,6与9,1与6,1与9)
1、6、9(或4与7,5与8,6与9,1与6,1与9)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归纳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都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都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松江区模拟)小明弯曲手中的锯片,感觉到所用拉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拉力大小可能还与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组成的两根锯片分别夹于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量△x表示,对锯片的拉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弹簧秤读数.实验数据分别如下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长度L (厘米) 25 25 25 25 25 25 25
形变量△x (厘米) 1 2 3 4 5 6 7
拉力F (牛) 0.06 0.12 0.18 0.24 0.30 0.36 0.42
表二:
实验序号 8 9 10 11 12 13 14
长度L (厘米) 15 15 15 15 15 15 15
形变量△x (厘米) 1 2 3 4 5 6 7
拉力F (牛) 0.09 0.18 0.27 0.36 0.45 0.54 0.63
(1)分析表一、表二中1-7组数据或8-14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与形变量大小成正比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与形变量大小成正比

(2)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
1与8(或2与9或3与10或4与11或5与12或6与13或7与14)
1与8(或2与9或3与10或4与11或5与12或6与13或7与14)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当形变量大小相同时,所用拉力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
(3)某同学对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综合分析,他计算出表一中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都为0.06;表二中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都为0.09.由此他归纳出如下结论:
(a)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相同;
(b) 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不同.
你认为该同学的(a)结论
正确
正确
,(b)结论
合理但不完整
合理但不完整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或“合理但不完整”)
(4)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种材料构成的锯片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k,你认为k=
F
△L
F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他猜想: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也可能与透镜的焦距有关.
小林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试验,请你帮他完善实验过程
(1)如图实验时只需调整
光屏
光屏
(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的高度,以保证烛焰的像能在光屏的中央.
(2)小林进行了实验,并把试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格中.请分析表中数据,填写下列各空.
表一(焦距f1=20cm)
实验次数 物距
u2/cm
像距
v2/cm
像放大
或缩小
1 30 60 放大
2 35 47 放大
3 40 40 等大
4 45 36 缩小
5 50 34 缩小
表二(焦距f2=
15
15
cm)
实验次数 物距
u1/cm
像距
v1/cm
像放大
或缩小
6  20 60 放大
7 25 38 放大
8 30 30 等大
9 35 26 缩小
10 40 24 缩小
①表二所对应的凸透镜的焦距f2
15
15
cm.
②从表一的1,3,5次实验中可知:当
焦距
焦距
相同时,物距越大,所成实像越小.从第1,8(或2,9或3,10)次实验可得出结论:
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成像的性质是不同的
焦距不同,物距相同时,成像的性质是不同的

(3)小林分析数据后又得出一结论:对同一个凸透镜,在成放大实像的情况下,像移动的速度
大于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小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表.
物体 质量m/kg  重力G/N
物体1 0.5 4.9
物体2 1 9.8
物体3 2 19.5
(1)实验中,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天平
天平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2)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知:物体所受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比值为
9.8N/kg
9.8N/kg

(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