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①.②两地所在国自然环境共同特点是A.沿海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B.冬温夏凉,四季如春C.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广泛解答:A ①.②两地所在国分别在尼日利亚与委内瑞拉.都在热带.不可能出现出现冬温夏凉现象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委内瑞拉也没有沙漠存在.故只有A项合乎要求.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l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13-14题.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此据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4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A.都是平原地区 B.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C.都位于入海口处 D.土壤都比较肥沃

2.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B.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C.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

       D.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适宜发展畜牧业。

3.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B.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C.是全国最大侨乡所在地

D.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4.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此据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4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A.都是平原地区 B.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C.都位于入海口处 D.土壤都比较肥沃

2.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B.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C.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

       D.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适宜发展畜牧业。

3.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B.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C.是全国最大侨乡所在地

D.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4.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此据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下题。

(1)

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

A.

都是平原地区

B.

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C.

都位于入海口处

D.

土壤都比较肥沃

(2)

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B.

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C.

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

D.

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适宜发展畜牧业。

(3)

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B.

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C.

是全国最大侨乡所在地

D.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4)

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

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

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

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材料一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

材料二  (张之洞在武汉)举办了大批近代轻工业,以湖北纺纱、织布、缫丝、制麻所谓“湖北四局”为代表,……“四局”本身就是整个洋务派举办的纺织工业的代表。

尤其是张之洞举办的汉阳铁厂,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煤矿联合企业,也是东半球上最早最大的钢铁企业。 ……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招商股100万两接办 ……转入正常生产后,先后为京汉、正太、淞沪、宁沪、沪杭甬、津浦、广九、川汉等铁路提供了铁轨,京汉铁路“除芦保一段外,二千余里,皆属汉厂自造。”

——马东玉《张之洞大传》

材料三  1926年11月26日,国民党在广东举行了中央政治会议,正式决定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去,并于1927年元旦在武汉正式办公。……1926年11月9日,北伐军克服南昌,蒋介石把他的总司令部设在南昌。并把他的嫡系部队布置在闽、赣一带,扩充实力,抢夺地盘,原来主张迁都武汉的蒋介石,变了卦,突然要求改迁南昌。

                                            ——北师大历史系《中国现代史》(上册)

   (1)材料一反映湖广地区经济的什么特点?湖北四局、汉阳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比较材料一、二,你认为当地经济正开始发生什么重大变化?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的理由,并简述其产生的后果影响。

材料四 

武汉城市圈略图

   (3)图中所示著名自然景观A是_________,该处景观的最佳观赏位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武汉城市圈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5)位于武汉城市圈中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有_______________;请综合评价该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材料五  在武汉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形成湖北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但该城市群地域经济发展彼此分割,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没有形成,产业低水平重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武汉作为该地区中心城市和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其服务、辐射、集聚周边城市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上,城市间存在不良竞争。

(6)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五中武汉城市群所存在的问题?

材料六  为了发展经济,湖北从本世纪初开始建立武汉城市圈。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的改革试验成功后,在全国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注: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7)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将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选做题: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2——海洋地理】赤潮又称红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地增殖造成的。2008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3.738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0.02亿元,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08年我国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海域是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防治赤潮的措施有哪些?(至少答3点,6分)

B.【地理5—自然灾害与防治】下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试着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

 

(2) 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试着对比简要分析其差异的成因。

 

 

C.【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涉水卫生”。联合国秘书长在宣布今年主题的时候曾介绍,目前世界上有20多亿人缺乏基本环卫服务;发展中国家有90%以上的污水实行无处理排放,造成水源污染;全世界每个星期都有4万多人死于与水质低劣和与卫生条件差相关的疾病。水卫生是环境卫生的关键,专家预测:21世纪中国将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双重压力。保护水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1)材料显示我国七大水系中水质最好的是     。(填前两大水系)试分析我国南北方河流水质有何差别?(4分)

 

 

(2)材料显示我国七大水系中水质最差的是     。其水质最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