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过渡态.分析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E1和E2的变化是:E1 .E2 (填“增大 .“减小 或“不变 ).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 .原因是 . 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关系图(图中的△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根据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 P(s)和Cl2(g)反应生成PCl3(g)的热化学方程式 . PCl5(g)分解成PCl3(g)和Cl2(g)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② P(s)和Cl2(g)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g)的△H1与P(s)和Cl2(g)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g)的△H2关系是:△H2 △H1(填“大于 .“小于 或“等于 ).原因是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每空2  16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提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简称VSEPR模型),用于预测简单分子立体结构。其要点可以概括为:

Ⅰ、用AXnEm表示只含一个中心原子的分子组成,A为中心原子,X为与中心原子相结合的原子,E为中心原子最外层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称为孤对电子),(nm)称为价层电子对数。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总是互相排斥,均匀的分布在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

Ⅱ、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布,不包括中心原子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Ⅲ、分子中价层电子对之间的斥力主要顺序为:  i、孤对电子之间的斥力>孤对电子对与共用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共用电子对之间的斥力;  ii、双键与双键之间的斥力>双键与单键之间的斥力>单键与单键之间的斥力;  iii、X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弱,A-X形成的共用电子对之间的斥力越强;  iv、其他。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要点I可以画出AXnEm的VSEPR理想模型,请填写下表:

nm

2

 

VSEPR理想模型

 

正四面体

价层电子对之间的理想键角

 

109°28′

(2)请用VSEPR模型解释CO2为直线型分子的原因                        

(3) H2O分子的立体构型为:           ,请你预测水分子中∠H-O-H的大小范围为           ,原因是                                  

(4) SO2Cl2和SO2F2都属AX4E0型分子,S=O之间以双键结合,S-Cl、S-F之间以单键结合。请你预测 SO2Cl2和SO2F2分子的立体构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共6分)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率先提出了低热固相反应的概念,从而打破了固体之间的反应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进行的局限性。他们发现一些在液相中不能进行的反应在低热固相反应中得以实现,一些在固相和液相反应中都能进行的反应,产物却不同。

将CuCl2?2H2O晶体和NaOH固体混合研磨,可生成黑色固体化合物A。A不溶于水,但可溶于硫酸生成蓝色溶液B;在B中加入适量氨水生成浅蓝色沉淀C;C溶于盐酸后,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C溶于过量氨水得到深蓝色溶液D,向D中通入SO2至微酸性,有白色沉淀E生成。元素分析表明E中部分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u 39.31%、S 19.84%、N 8.67%;激光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显示E的晶体里有一种三角锥型的负离子和一种正四面体型的正离子;磁性实验指出E呈抗磁性。

(1) A的化学式为              ;A不同于CuCl2和NaOH在溶液中反应所得产物的可能原因是                                                                        

(2) C的化学式为               ,D的化学式为                     

(3) 写出由D生成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共14分)某学习小组甲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和DIS系统(即数字化信息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测定某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以测量溶液导电能力来判断滴定终点。请回答:
(1)实验时量取10.00mL氨水样品,配制成100mL待测氨水。
(2)量取20.00mL上述溶液倒入洁净干燥锥形瓶中,连接好DIS系统。如果锥形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是否会影响测量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是”“否”“不能确定”)。
(3)①滴定管盛放盐酸前,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少量蒸馏水洗涤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加入盐酸调整液面至凹液面的最低点处于滴定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锥形瓶中滴加0.10mol·L1的盐酸,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溶液导电能力与加入盐酸体积关系的曲线图。

写出氨水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氨水样品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则会使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每空2分,共14分)
(一)用碳酸钠粉末配制0.2000 mol·L-1Na2CO3溶液0.5L
(1)需选用的玻璃仪器或用品                        (填字母编号)
B、0.5L平底烧瓶    C、0.5L容量瓶    D、0.5L圆底烧瓶    E、烧杯    F、试管  G、胶头滴管    H、量筒   I、托盘天平     J、药匙    M、滤纸    N、玻璃棒
(2)应称取         g 碳酸钠粉末来溶于水
(二)用0.2000 mol·L-1Na2CO3溶液标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1)把0.2000 mol·L-1Na2CO3溶液装入       (酸式,碱式)滴定管中。从此滴定管中放出20.00mL0.2000 mol·L-1Na2CO3溶液入锥形瓶中,滴2至3滴甲基橙作指示剂,用未知浓度的盐酸来滴定0.2000 mol·L-1Na2CO3溶液,根据        判断滴定终点达到。
(2)终点达到时,用去盐酸16.00mL(三次的平均值),则盐酸c(HCl)=         
(三)中和热的测定
用(二)实验中标定好浓度的盐酸50.0mL与0.55mol·L-1NaOH 50.0mL反应做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每次用量均一样,三次实验测得温度升高的平均值为3.41℃,则实验测得中和热△H=      (混合后溶液的比热容C = 4.18J·℃-1·g-1),实验测得中和热比理论      (偏高,相等,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每空2分,共14分)

    (一)用碳酸钠粉末配制0.2000 mol·L-1Na2CO3溶液0.5L

     (1)需选用的玻璃仪器或用品                         (填字母编号)

   B、0.5L 平底烧瓶    C、0.5L 容量瓶    D、0.5L圆底烧瓶    E、烧杯    F、试管  G、胶头滴管    H、量筒   I、托盘天平     J、药匙    M、滤纸    N、玻璃棒

    (2)应称取          g 碳酸钠粉末来溶于水

    (二)用0.2000 mol·L-1Na2CO3溶液标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1)把0.2000 mol·L-1Na2CO3溶液装入        (酸式,碱式)滴定管中。从此滴定管中放出20. 00mL0.2000 mol·L-1Na2CO3溶液入锥形瓶中,滴2至3滴甲基橙作指示剂,用未知浓度的盐酸来滴定0.2000 mol·L-1Na2CO3溶液,根据         判断滴定终点达到。

    (2)终点达到时,用去盐酸16.00mL(三次的平均值),则盐酸c(HCl)=         

    (三)中和热的测定

    用(二)实验中标定好浓度的盐酸50.0mL与0.55mol·L-1NaOH 50.0mL反应做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每次用量均一样,三次实验测得温度升高的平均值为3.41℃,则实验测得中和热△H=       (混合后溶液的比热容C = 4.18J·℃-1·g-1),实验测得中和热比理论       (偏高,相等,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