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湿润系数图 .回答问题. 科学家们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1)材料中的湿润系数是指 ( ) A.降水量的等级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D.蒸发量的等级 (2)造成A.B两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哪些?试述合理开发利用A处土地资源的主要措施. (3)图中D处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近年来该地区的湿润系数在逐渐降低.制止这种 不良趋势的措施主要是 . 答案 (1)B (2)过垦.过牧.过樵,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用水不当.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等. (3)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保护湿地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科学家们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我国东北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图及①②两地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按地形区来说,甲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位于________平原,该区北部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将下列代号填入乙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4分)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  d.年降水量小且不稳定

(3)图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两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为防治土地退化,我国政府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甲、乙两幅图,简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学家们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土地退化

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结合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湿润系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地区湿润系数为__________。按地形区来说,C地区属于__________。

(2)题中的湿润系数是指(  )

A.降水量的等级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D.蒸发量的等级

(3)造成A、B两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D处是我国的三江平原,近年来该地的润湿系数在逐渐降低,如何制止这种不良趋势的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 673

    58 365

    唐中期

    12 635

    63 175

    北宋初期

    2l 386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1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