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以上数据.实验1中以v(C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mol/.(2)比较该反应实验1和实验2中CO的转化率:a1 a2,该反应的反应热 △H 0.(两空填“> .“= 或“< )(3)若实验3要达到与实验2等效的平衡状态.且t<3 min.则a.b应满足的关系是 . (4)900℃时.若要重新达到平衡.使c(CO2)/c(CO)比值变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采取的措施有 . A.使用高效催化剂 B.增大H2浓度 C.升高温度 D.缩小容器体积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5分)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尿素、纯碱、铵态氮肥以及硝酸,在有机合成工业中制合成纤维、塑料、染料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是工业制备硝酸的重要原料,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① N2 (g)+ 3H2 (g) 2NH3 (g)  △H1

② 4NH3(g) +5O2 (g)= 4NO(g) +6H2O(l)   △H2

③ N2 (g)+ O2 (g)= 2NO (g)  △H

能否应用△H1和△H2表示△H

若能用△H1和△H2表示△H,则写出△H=                         ;若不能,说明理由:

                                  

(2)在相同的温度下,容积相等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编号分别为a和b)中,一定量的氮气和氢气发生下列可逆反应:

N2(g) + 3H2(g)  2NH3(g)  △H=-92.4 kJ/mol

实验测得反应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及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如下表:

容器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反应

N2

H2

NH3

a

1

3

0

23.1

b

2

6

0

未知(用E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 反应a和反应b的氢气转化率相同

②利用已知数据可以计算反应b的平衡常数

③利用已知数据可以计算反应b放出的能量E

④平衡时a、b两个反应的氨气体积分数为1:1

(3)温度为400℃、压强为30Mpa的情况下,密闭容器中发生氢气与氮气的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   △H<0 。

氨气的物质的量[n(NH3)]和氢气的物质的量[n(H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

正反应速率最大的点是        (选填a、b、c、d中的一个或几个),氮气的物质的量[n(N2)]相等的两点是        (选填a、b、c、d中的两个);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温度改为600℃,在上图中画出反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氨气的变化曲线。

(4)工业合成氨用煤制备原料气氢气时,往往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实际工业生成中可利用二氧化碳联合生产二甲醚(CH3OCH3),一定条件下,在容积固定的密闭设备中发生反应:

2CO2(g)+6H2(g)CH3OCH3(g)+3H2O(g)   △H<0

两个密闭恒容容器中在温度均为T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两个容器中有关数据及正逆反应速率关系如下表:

容器

c(CO2)

/mol·L1

c(H2)

/mol·L1

c(CH3OCH3)

/mol·L1

c(H2O)

/mol·L1

v (正)和v (逆)比较

容器I

1.0×102

1.0×102

1.0×104

1.0×104

v (正)=v (逆)

容器II

2.0×102

1.0×102

1.0×104

2.0×104

 

容器I中的反应       (选填“是”或“否”)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在温度为T时的平衡常数K=          。表格内的空格处v(正)与v(逆)的大小关系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用下图所示装置先进行了有关实验:

(1)B是用来收集实验中产生的气体的装置,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在图上把导管补充完整.
(2)实验中他们取6.4g 铜片和12mL 18mol?L-1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写出铜跟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   
③下列药品中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    (填写编号).
A.铁粉     B.氯化钡溶液      C.银粉      D.碳酸氢钠溶液
(3)为定量测定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甲学生进行了如下设计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取20mL与锥形瓶中,滴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已知氢氧化铜开始沉淀的pH约为5),通过测出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来求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假定反应前后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不变,你认为他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否求得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填“能”或“不能”),其理由是   
(4)现已确认,SO2和NOx的排放是造成酸沉降的两大罪魁祸首.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未燃烧充分的CH、以及N2、CO2、NO、CO等.有人设计利用反应2NO+2CON2+2CO2 将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可参与大气循环的N2和CO2
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时间/h12345
c(NO)/mol?L-11.00×10-34.5×10-42.5×10-41.5×10-41.00×10-41.00×10-4
c(CO)/mol?L-13.6×10-33.05×10-32.85×10-32.75×10-32.70×10-32.70×10-3
在上述条件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H     0(“>”、“<”、“=”).前2h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    ,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据此你认为将该反应从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将不同量的H2O和CO2气体分别通入到一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H2O+CO     CO2+H2;得到以下三组数据,据此回答问题

实验组

温度

  起始量

  平衡量

达到平衡

所需时间

H2O

CO

H2

  CO

  l

650℃

  lmol

  2mol

0.6mol

1.4mol

  5min

  2

900℃

0.5mol

  1mol

0.2mol

0.8mol

 3min

  3

900℃

  a

  b

  c

  d

  t

(1)①由以上数据,实验l中以v (C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在650℃时平衡常数数值为______,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

③若实验3要达到与实验2相同的平衡状态,且t<3min,则a,b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

(2)将0.2mol CO2气体通入到100mL 3mol/L的NaOH溶液中,则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c(Na+)>c(HCO3-)>c(OH)>c(CO32-)>c(H+)

  B.c(HCO3-)+c(H2CO3 )+c(CO32-)=2mol/L

  C.c(Na+)=2[c(H2CO3)+c(HCO3-)+c(CO32-)]

  D.c(Na+)+c(H+)=c(OH)+2c(CO32-)+c(HCO3-)

(3)已知常温下H2CO3为二元弱酸,其第一、二步电离的电离常数分别为、Ka2,且≈104Ka2。Na2CO3溶液的第一、二步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水解常数,分别为Kh1、Kh2

①请推导出Kh1与Ka2的关系为_________(用表达式表示);

②常温下,0.01mol/L的Na2CO3溶液的pH为_______(用含Kh1的表达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将不同量的H2O(气)和CO气体分别通入到一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2O(g)+CO(g)CO2(g)+H2(g);得到以下三组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

温度

起始量

平衡量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

H2O

CO

H2

CO

1

650 ℃

1 mol

2 mol

0.8 mol

1.2 mol

5 min

2

900 ℃

0.5 mol

1 mol

0.2 mol

0.8 mol

3 min

3

900 ℃

a

b

c

d

t

(1)①由以上数据,实验1中以v(C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②该反应在650 ℃时平衡常数数值为___________,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

③若实验3要达到与实验2相同的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相等),且t<3 min,则a、b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_。

(2)下图1、2表示上述反应在时刻t1达到平衡,在时刻t2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图1                                    图2

①图1中时刻t2发生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下同)。

②图2中时刻t2发生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850 ℃时,其平衡常数K=1,850 ℃时在该容器中同时充入1.0 mol CO,3.0 mol H2O,1.0 mol CO2,5.0 mol H2,此时反应向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I)滴定分析法是化学分析法中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一)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g/100mL).
A.实验步骤:
(1)用酸式滴定管量取10.00mL食用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2)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20.00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作指示剂.
(3)读取盛装0.1000mol/L NaOH 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
0.70mL
0.70mL

(4)滴定.当
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时,
停止滴定,并记录NaOH溶液的终读数.重复滴定3次.
B.实验记录
滴定次数
实验数据(mL)
1 2 3 4
V(样品) 20.00 20.00 20.00 20.00
V(NaOH)(消耗) 15.95 15.00 15.05 14.95
C.数据处理与讨论:
(1)经计算,市售白醋总酸量=
4.5
4.5
g/100mL.
(2)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大的是
a
a
(填写序号).
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
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二)用双指示剂法测定纯碱的含量
如图的滴定曲线表示:用0.1000mol/L HCl滴定 20.00ml 0.1000mol/L Na2CO3

①A处选用
酚酞
酚酞
作指示剂比较合适;
②当滴定至混合液pH接近4时,为了防止终点出现过早,减少实验误差,应剧烈摇动溶液或加热一会溶液,冷却后再继续滴定,这样做的理由是:
加快H2CO3的分解,除去溶液中过多的CO2
加快H2CO3的分解,除去溶液中过多的CO2

(II)由于MnO2能作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其他一些金属氧物质是否也可以作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探究过程如下.
(1)[猜想]:Al2O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或分解很少)
实验二 在装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Al2O3,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Al2O3能加快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
Al2O3能加快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
(3)[结论]:故Al2O3能作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4)[讨论与反思]: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实验,不能完全证明Al2O3在H2O2溶液分解中起了催化作用.还应补充实验来验证:
上述反应前后Al2O3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上述反应前后Al2O3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5)另外化学兴趣小组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该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可通过观察反应产生气泡快慢或反应完成的先后或试管壁的冷热程度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CuSO4改为CuCl2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的干扰
,你认为还可以作何改进?
将FeCl3改为Fe2(SO43
将FeCl3改为Fe2(SO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选择题:选对的给6分.选错或未选的给0分。

  1.A    2.D    3.B    4.C    5.D    6.C   7.B    8.A    9.D   10.A

  11.B  12.C   13.B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A    15.D    16.B    17.A    18.BC    19.D    20.BC    21.C

非选择题(共174分)

22.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要求作图)

I.①游标卡尺的读数为12.30mm(2分),被测圆形工件的直径为24.60mm.(2分)

      解:如图所示,=R/d=tan63°26′06″=2.000,

∴R=2d=AB,20分度游标卡尺的读数等于AB间距离为12.30mm,

∴被测圆形工件的直径为24.60mm.

②4.600(3分)

Ⅱ.①(4分)

(4分)

③“等于”(3分)

设电压表内阻为,先闭合S1,断开S2

;再保持不变,闭合S2

计算题(共54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宇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3.(16分)解:设两球碰撞后,球的速度分别为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①(4分)

  设B球在最高点的速度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②(4分)

  碰后B球运动到F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③(4分)

  ②代人③得:3 m/s                                            (2分)

  代入①可得:1m/s                                          (1分)

  方向水平向左                                                       (1分)

24.(18分)解:(1)设水平拉力为F,对框架、cd棒受力分析,

                当框架匀速运动时,对框架有:F=+F(2分)

                对棒有2mg=+ F(3分)

                当框架刚开始运动时,对框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一mg=Ma(3分)

                解出a= (2分)

(2)设框架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则感应电动势E=BL   (2分)

     回路中的电流:I=  (2分)

     对框架由力的平衡得:F=BIL+mg   (2分)

     联立以上各式解出:     (2分)

25.(20分)解:(1)粒子经过电场加速后,设进入磁场的速度为

    (3分)

  得: (1分)

  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设半径为r,   (3分)

  得:r=2R       (1分)

  设粒子运动的圆心为点E,圆心角为2   (2分);

∠CGF=2,FC=(4R一R)tan2一3R× (3 分);

故F点坐标为(4R;4R)

(2)当圆形磁场整体转动时,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圆心和轨迹都不变。

当磁场区将粒子的轨迹覆盖最长时,即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弧轨迹

对应的弦长等于磁场的直径2R,此时粒子的出射速度与z轴的偏

角最大,粒子打在光屏上的点距C点最远。(3分)(若论证不充分,

只要图中画出圆形磁场的直径是粒子轨迹的弦,同样得分。)

△OBE为等边三角形,有:

    得:   (2分)

故得最大距离:  (2分)

说明:计算题其它解法正确的均给分。

26.(14分) (1)  (2分)

 

      (2)C(2分)   原子晶体(2分)

      (3)Cl2+2OH=Cl十ClO+H2O (4分)

      (4)阴(2分)   0.1(2分)

27.(14分)(1)过滤(2分),漏斗,玻璃棒(各1分,共2分)

      (2)Cu(2分)

      (3)因为Hg有挥发性,且有毒。(2分)

      (4)Cu+H2O2+H2SO4=CuSO4+2H2O(4分)

      (5)冷却结晶(或结晶)(2分)

28.(14分)(1)0.16(2分)

      (2)>(3分),<(3分)

      (3)b=2a>l(4分),(或a>0.5,b=2a;或b>1,b=2a)

      (4)B、C(2分)

29.(18分)(1)C7H6O4(2分)  羟基、羧基(每空1分,共2分)    

②保护酚羟基,防止其被氧化 (2分)

③a、b  (2分)

30.(每空2分,共18分)   

    (3)实验步骤

      I.②实验组  对照组

      Ⅱ.②大小一致和饱满程度相同的黄豆种子  ③相同的环境下

    (4)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A组的种子萌发数量和长度与B组相比都有所减少

      ②A组的种子萌发数量和长度与B组相比都有所增加

        洗发水对种子萌发和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A组的种子萌发数量和长度与B组基本相同

        洗发水对种子萌发和生长基本没有影响

31.(每空2分,共24分)

I.(1)黄毛、尾弯曲   黄毛、灰毛     

(2)BB

       (3)BbXTXt

       (4) ①显性   ②体                          

       (5)乙   乙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比甲突变体可能更多(或:甲突变体的蛋

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乙突变体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

基酸后都改变)。

    II.(1)O2释放   CO2吸收速率

       (2)光照强度降低,光反应速率降低             

      “光斑”照耀期间积累的ATP和NADPH还可以使暗反应持续一段时间     

 

www.ks5u.com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