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组是 ( ) A.貌和神离 奋发图强 好高骛远 知人论事 B.泾渭分明 计日程功 两全齐美 曲指可数 C.墨守成规 轻歌曼舞 黔驴技穷 针砭时弊D.开源节流 追不急待 淋漓尽至 人才辈出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A讣 fù 告,B天遂suì人愿,C发轫rèn)

2.C(A和―合,事―世;B齐―其,曲―屈  D急―及,至―致)

3.A(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B首:首先。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C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D比喻达到最好的标准。)

4.B(A项删去“原因是”C项“不仅”与“女儿”互换位置  D项“走高”后加“的态势”)

5.C(分号改为逗号)

二、(12分,每小题3分)

6.A(A据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三句话可概括出;B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知戏曲的市场化道路要使其进入良性的发展,要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不可理解为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C“彻底”不对,原文说的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的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D据第二段,应是社会的变迁使得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不能说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让戏曲呈现出这一趋势。)

7.C(中国戏曲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并非“没有剧种走向消亡甚至衰落”,这不符合史实,原文也未提供此信息。)

8.D(D见原文倒数第二段;A“实现了”“完成了”不当,第三段是说中国戏曲“实现着……”,“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是戏曲……的目标”;B充分条件不当,第四段说的是“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山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C“只是传统的”不对,中国戏曲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

9.B(A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一段只是说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B见原文第三段;C“博物馆艺术”并非没有其存在的价值;D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有误。)

三、(9分,每小题3分)

10.B(“才”在这里是形容词,有才能,有本领)

11.D(①发生在作者所设想的美好的上古时代。⑥是作者对盗贼之祸的看法。)

12、(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不肯出山做官的“才且贤者”并非“高隐大山深谷”的“上世之士”)

四、(24分)

13.(1)与君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罢了)。(“理”1分,句意1分,共2分)

    (2)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乱”“由”“夺”“竭”各1分,共4分)

    (3)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斯”1分,“为业”1分,“食力”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泽文】

        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胡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这样的人,(虽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属于官吏。

        古时候君主与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固然不能够没有官吏,但是人员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经)设置官职,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选拔有才学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做官),然而贤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时的贤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国君的使者来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惟恐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后世(之所以)让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为害怕(百姓)作乱,防范不得不严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到即使没有采邑的奉养,却也能相互依附勾结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带领虎狼来放牧猪羊,却希望猪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够实现呢?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担忧安乐而渴望危难呢?(这样一来)似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如果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愤怒;(如果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然而宣称要治理百姓的人,(却)耗尽了百姓的气力因而使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夺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如今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盗贼戕害百姓,随时发生,随时(因为百姓的反抗而)败灭,(因此盗贼的祸患)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是(盗贼)有所同避与顾忌的缘故。官吏(却)没有同避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却不敢说出来,敢发怒却不敢诛杀他们。难道是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蛇虺一起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昵?(有人)说:找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14、(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以塞北的荒凉与江南的繁华对比,以突出谪戍生活的艰苦。下片以梦境的温存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以抒发其两地相思的深厚感情。(3分)(也可以答“虚实结合”)

    (2)这里的“心肠”和“泪”,不是分属于“儿女”与“英雄”的,而是合指词人自己。(1分)儿女离别之情,英雄失意之泪,一直在困扰着作者,折磨着作者。(3分)

15.(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   (3)老舍  (4)狂人日记

五、(18分)

16、小说第1―3段中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上士克利特当时处境的艰难(1分),为后文写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作铺垫(1分),也突出了蜡烛给他的巨大精神力量(2分)。

17、因为正是这支蜡烛给了他温暖和启发,希望和力量,让他在绝望中奋起。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

18、科拉夫的一支蜡烛不仅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还点燃了上士克利特冰冷绝望的心,它是希望的象征(2分)。小说结尾写上士克利特传播科拉夫的故事以及每晚点亮蜡烛的情节实际上赋予了“蜡烛”以“和平”的意义,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3分)

19、“蜡烛”是这篇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先写上士克利特在绝望中因为“蜡烛”而奋起的经历,并由此引出尼?科拉夫在战争中用“蜡烛”点亮苏联人希望的感人故事,最后通过上士克利特的行为赋予“蜡烛”以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六、(12分)

20、汗牛充栋    目无全牛   执牛耳   风马牛不相及

    (汗牛充栋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风马牛不相及:雌雄相逐。风马牛:跑失的马牛。及:到。不相及:不会互相跑失到对方去。  一说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21、①亡国之君的哀怨(要求对诗句思想感情把握准确)(2分)

    ②答案示例: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辛弃疾被迫隐居的绝望(举例时要注意文段中的“后人”)(2分)

22、答案示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神七航天英雄: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金晶: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