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11、斯用兵之效也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能力型全程导学高一语文(下册) 题型:048

阅读《六国论》中的一段,完成练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补出文中划线内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

(1)嬴而不助五国也(  )

(2)终继五国迁灭(  )

(3)不赂秦(  )

(4)始祸焉(  )

(5)向使三国各其地(  )(  )

(6)胜负之,存亡之(  )

(7)牧以谗诛(  )

3.下面句中加粗“再”字与“后秦击赵者再”中的“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B.接再厉

C.田忌一不胜而

D.东山

4.下面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B.至丹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郦元为下临深潭

5.下面句中“当”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与秦相较

B.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C.有大石中流

D.非刘豫州莫可以曹操者

6.下面句中的“或”与“或未易量”中的“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焉,不焉

C.云霞明灭可睹

D.以为死,以为亡

7.简答:

(1)根据本段内容可推知赂秦的三国是________。

(2)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一语文苏科第三单元测试题 题型:048

阅读《六国论》的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

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向:以前

D.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挡”,抵挡

(2)

文章中有这样的议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文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选出都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洎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⑥三国各爱其地

[  ]

A.

①②④⑥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⑥

D.

①③④⑤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西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选自读本3《生命进行曲》)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先祖父,暴霜露——“厥”,代词,相当于“其”。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速”,招致。
C.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应当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     ]
A.与战胜易得者,其实百倍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下列对《六国论》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以下几段围绕赂秦的两个弊端,选择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再点明本文的创作意图。
B.作者在文中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一是齐国,不赂秦却附秦;二是赵国,采取行刺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之策;三是燕国,“用武而不终”,听信谗言,杀掉了良将李牧。
C.文章最后一段从六国谈到当前北宋的对外政策,借古讽今,这是对本文论点的引申,也是本文创作主旨所在。
D.《六国论》与《过秦论》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两文同属历史评论,前者评秦国灭亡的缘由,后者评六国破灭的原因,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题3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    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秦军辱:使……受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翦言不用,谢病不如善遇之 
B.寡人不用将军计其无礼于晋 
C.归老频阳若亡郑而有益君 
D.荆数挑战秦不出荆轲知事不就,倚柱笑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 (    )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小题4】 翻译句子(12分)
⑴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⑵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⑶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期中题 题型:问答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选自苏洵《六国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高二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苏洵《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B.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

D.向使三国各其地爱:爱惜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实百倍(其:秦战胜而得到的土地)

B.子孙视不甚惜(之:土地)

C.奉之弥繁,侵愈急(之:赂秦各国)

D.惜用武而不终也(其:赵国)

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暴霜露,斩荆棘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论点,并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巩固论点。

B.第二段从“赂者”入手,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说明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结局。

C.第三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道理。

D.本文剖析透彻,逻辑性很强。文中还使用形象描写的手法,使得论证鲜明晓畅,生动感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D.李牧连之却:使……退却,击退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C.惜其用武不终也吾尝终日思也
D.而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小题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过秦论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阿房宫赋》)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六国论》)

(2)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   (《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D.李牧连之却:使……退却,击退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C.惜其用武不终也吾尝终日思也
D.而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小题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