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1、《〈论语〉十则》中,表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诗句是“                         。”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论语〉十则》中,表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22

《〈论语〉十则》中,表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填空。(每题1分,共5)

1.《〈论语〉十则》中与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境相同的一句是“                   ”。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3.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    

4.《观沧海》中作者展开奇特的想像,表现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5.《泊秦淮》中,与“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填空。(每题1分,共5)
小题1:《〈论语〉十则》中与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境相同的一句是“                   ”。
小题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小题3: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    
小题4:《观沧海》中作者展开奇特的想像,表现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小题5:《泊秦淮》中,与“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默写题

根据要求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论语〉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示为人处世要“将心比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根据要求默写( 6分 )

 (1)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2)《〈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论语〉十则》中的“                                 ” 

      来表示为人处世要“将心比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默写题

填写上下文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②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③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论语〉十则》中,表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按要求默写。(第(6)小题2分,其余小题每题1分,共8分)

(1)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山下兰芽短浸溪,          ,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6)如何与人交往,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孔子主张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论语〉八则》)中,他用“               ”来表明这一观点;刘禹锡主张与学问的人交往,他在《陋室铭》中这样写道:“                   。”

(7)碧波万顷,帆影点点,这样的美景曾多次出现在诗词里,给人以美的享受。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帆”字的连续两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按要求默写。(第(6)小题2分,其余小题每题1分,共8分)

(1)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山下兰芽短浸溪,          ,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6)如何与人交往,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孔子主张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论语〉八则》)中,他用“               ”来表明这一观点;刘禹锡主张与学问的人交往,他在《陋室铭》中这样写道:“                   。”

(7)碧波万顷,帆影点点,这样的美景曾多次出现在诗词里,给人以美的享受。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帆”字的连续两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中考版(适用于人教课标版) 2009-2010学年 第15期 总第171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48

孔子哭了

文/傅佩荣

  ①一般人心目中的孔子,大概接近子夏所说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今天我们诵念孔子的话,确实有些严肃,都是掷地有声的大道理,或是刻在石板上的座右铭。事实上是否如此?

  ②子贡认为孔子的性格是“温、良、恭、俭、让”。孔子是谦谦君子,文质彬彬。孔子在自述时,很少谈到个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肯定他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③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经常生发感慨,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看到颜渊力求上进,会说:“惜乎!”为他担心身体。看到伯牛病重,则说:“命矣乎!”认为命不好,无可奈何。看到子游用心教民,还会开他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听到曾点言志,他甚至悠然神往,叹息一声:“吾与点也!”

  ④不仅如此,《论语》还记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便不再唱歌。我们可以顺着推想:

  ⑤第一,孔子大概经常哭,并且不在意让学生看到。如果他一年哭一两次,学生无法得出“是日哭,则不歌”的结论。那么,这种结论要求的频率多高呢?我想,一个月总有一两次。

  ⑥第二,孔子如果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反过来看,如果孔子这一天不哭,他是否一定唱歌呢?在逻辑上不能如此武断,只能说“若是此日不哭”,“通常”他会唱歌。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充满快乐的旋律、审美的情调。的确,他的学生向他习诗、习乐,都要边唱边学。他周游列国,曾经困于陈、蔡之间,虽然七日以干粮果腹,子路不停抱怨,他照样“弦歌不辍”。

  ⑦他唱歌时,还有一个习惯:“于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当他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心时,会坚持别人再唱一遍,然后他再以和声相应。这与我们在卡拉OK歌厅所见的朋友欢聚景观,相去不远。

  ⑧莎士比亚说:“适当的悲哀可以表明感情的真切。”现在要问的是:孔子的哭,又是为了什么?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天下百姓流离失所,都可能让人悲从中来。像孔子那么典型的人道主义者,太多事情可以让他感动了。《论语》记得最直接的一段,是颜渊之死。孔子已经71岁了,眼见最优秀的弟子先他而死,实在是情何以堪。他哭得十分伤心,以至于别的弟子提醒他不要过度悲恸。他说:“如果不为颜渊哭得过度,我为谁哭得过度呢?”既发乎真情,又合乎常理,孔子真是令人敬爱!

(选自《傅佩荣〈论语〉心得》)

  [阅读感悟]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既为圣人,当然是不苟言笑、面无表情之人。而在傅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孔子,他是“谦谦君子,文质彬彬”;“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经常生发感慨”,他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细腻。作者熟谙《论语》,信手拈来,用清新幽默的笔调为我们复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的孔子形象,为我们还原了圣人“面具”后面的真正圣人!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形象呢?在作者心目中,孔子又是怎样一个人?请说说你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可以说,孔子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既欢歌,也时常悲戚,那么,孔子为谁而悲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