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小学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成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泻千里     
B、四勇八达   
C、七嘴八舌    
B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小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语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愚鲁——(  ) 焦急——(  ) 咀嚼——(  )
忽然——(  ) 内疚——(  ) 价值——(  )
2.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

[     ]

①鲁莽粗拙。
②愚笨迟钝。
(2)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     ]

①用牙齿磨碎食物。
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3.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大地上铺纸,同样可以写字,不必要课桌,利石比粉笔还好用。
B.代数老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这种最朴素的教学方式、这种敬业精神给人极大的震撼。
C.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教学条件的艰苦。
4.把下列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
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尊敬一个人与记住他的姓名有联系吗?简单地写一写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尖子生 新课堂  小学五年级语文10(用新课标理念做新概念教) 新课标版 题型:048

阅读理解

古人盛赞钱塘潮

  一年一度的钱塘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向浙江海宁,去(  )那千军万马般的波涛(  )向海岸,去(  )那金鼓雷霆似的潮声________,这实在是人生一乐。

  然而,真正能欣赏到这种奇象壮观的人并不太多,因为钱塘不像明媚的漓江,一年四季向游人敞开迷人的胸怀,也不像美丽的西子湖,无论阴晴雨雷都不乏动人之姿;再说偷闲前去,也未必恰巧遇上最奇特而令人惊叹的涨潮伟观。因此,对无缘识得涨潮面目的游客,不妨领略一下古人笔下的观潮听潮的兴味。

  钱塘潮历来为人神往。如骆宾王就为之留下“楼观沦海日,门听浙江潮”的名句,苏东坡对之也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称誉。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山胜水见得虽多,但哪一处潮声可与钱塘潮p@呢?于是,他们就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来描摹天下奇观,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钱塘潮的动人之处,首先在它的,________________。唐诗人李廊喻为“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明诗人许承钦笔下是“惊涛直上海门西,欲卷青冥裂金j9)。清人施愚山在《钱塘观潮》中形容得更妙:“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见江潮有如春雷齐鸣,万浪攒动,潮水卷起浪花,浪花追着浪头,漫天铺地,汹涌澎湃,横扫一切,大有________,包涵日月之势。

(1)

文章第一段有四处括号,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2)

选择文中加粗词语的正确释义。

1偷闲

趁着闲暇  B.偷偷前往  C.难得的空闲

2无缘

无缘由  B.无缘故  C.无机缘

3媲美

相比  B.并相比美  C.比较谁美

4攒动

拥挤着  B.簇拥一起  C.晃动

[  ]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④①

(3)

下面分别是文中画“________”处的词语,将它们合理地填入文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词语:①声势浩大②气魄雄伟③惊天震地④气吞山河

[  ]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④①

(4)

用“”画出第二段使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部分。(只画反映出拟人手法的部分)

[  ]

A.

评潮

B.

听潮

C.

观潮

D.

领略古人笔下观潮、听潮的兴味

(5)

文中三四自然段引用了不同朝代五位诗人的名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横线上只写出有关诗人名字即可)

1)侧重写钱塘江大潮声的是:________

2)既写大潮声威又写大潮宏伟气魄的是:_________________

[  ]

A.

评潮

B.

听潮

C.

观潮

D.

领略古人笔下观潮、听潮的兴味

(6)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

[  ]

A.

评潮

B.

听潮

C.

观潮

D.

领略古人笔下观潮、听潮的兴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的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一封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我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我的眼中。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此时,我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注】这是两份不同的材料,一是原文删掉的部分,二是受捐者的感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温迪的话,意思是( )
A.什么也看不见的痛苦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
B.什么也看不见的人想象不到痛苦。
2.对文中加粗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温迪仍然活着。
B.温迪虽然死了,但她的角膜给别人带来了光明,她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泯灭。
C.“我”太思念温迪了,出现了幻觉。
3.“你在哪里”出现了两次,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哕唆,不简练。
B.受捐者对温迪无限感激和崇敬,还有无尽的追思。
C.受捐者很想见到温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海滨小学AB卷 五年级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强者

  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仰慕各种各样的强者,也热切地期望自己能成为强者。

  什么人是强者,我曾毫不含糊地回答:能战胜别人的人便是强者a

  在战场上厮杀,英勇善战,威震敌胆,能踏着血泊穿过硝烟走向胜利的人;在运动场上争雄,在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中遥遥领先,能赢得金牌和奖杯的人;在考场上拼搏,沉着应战,才思喷涌,以一胜百,能够金榜题名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地、奋力地、创造性地工作,被同行和同辈喻为“佼佼者”的人……这样的人,可谓强者。

  经历了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经历了勇于进取的青年时代,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苦难,当我沉思地迈进中年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我已经从旧时的战胜别人的强者梦中醒来,又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己的强者之梦。(b)我不再渴求战胜别人,而强烈地希望战胜自己。(c)我想,一个人要战胜别人并不难,往往只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但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却要有十倍的勇气和百倍的坚强。

  有的人或因为自己聪明能干或血统高贵而骄傲自大,他们要战胜这个弱点,不知要碰多少回壁,受多少次批评,做多少番深深的反省,他们是人生旅途上的马拉松冠军。有的人为了战胜疾病和伤残,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无畏地向死神宣战,坚韧地同命运抗争,把厄运的千斤重压举起和推倒,令重量级的举重猛将也肃然起敬。(d)还有那些为战胜私欲而处处________的人,为战胜惰性而反复________的人,为战胜暴躁而时时________的人,为战胜怯懦而反复________的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e)

  朋友,不要冲着别人逞强吧,假如你能在思想上、作风上、性格上、气质上、心理上、身体上战胜自己的弱点,你便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1.(a)处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表示意义的转折

C.表示“强者”的特殊含义

D.表示解释、说明

2.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己的/强者/之梦。

B.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己的/强者之梦。

C.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己的强者/之梦。

D.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己的强者/之梦。

3.(c)处作者“强烈地希望战胜自己”的原因是

[  ]

A.作者进入中年已成为强者,下一个目标就是战胜自己。

B.作者进入中年,还没有实现战胜别人的目标,所以他要先战胜自己。

C.作者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苦难之后,发现能克服自己的弱点的人才是强者。

4.与(d)处所用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

B.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C.井冈山的毛竹坚贞不屈。

5.依此填入(e)句的空白处的词,最恰当的是

[  ]

A.自勉  自策  自制  自励

B.自策  自勉  制怒  自励

C.克己  自策  制怒  自励

D.克己  自策  制怒  自勉

6.本文分段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故乡情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屡次)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xī qī)(qiāo qiǎo)。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分别)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他就(殷切、亲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他把我(安顿、安排)在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亲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jiè xiè)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句,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tóng tòng)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改了国(jí jì)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上打“√”。
2.用“\”划去文中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语。
3.这段文字写了美籍华人向作者的诉说,诉说的中心内容是(  )
A.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
B.心上总缺点什么。
C.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D.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4.对“我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里总感到现在住的地方缺少故乡的特色。
B.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心里仍不满足,觉得缺少可玩的地方。
C.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由于不是生活在故土上,所以觉得一切都缺乏保障。
D.心里感到的是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家庭事业的如意,新式设备的拥有,不能填补离乡的空落。
5.用“____”画出最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的语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天津市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七月如火,我与朋友结伴西行,车子在黄河大堤上前行,河水时断时续。在黄河拐弯处好不容易才见到了一个村子,叫“五棵树村”。这个称呼名副其实,早些年全村只有五棵树。村头有个苗圃,绿绿的一片,让我们略感一丝凉意。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抚睡梦中的婴儿。    
       我们迫不及待地迎上去。“小姑娘,能不能给点水。”我边说边用毛巾擦汗,渴望能洗把脸。小姑娘迟疑了一可,目光投向了椅子上坐着的一位老妇人,老人点点头从腰间摸出一串钥匙,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只见小姑娘轻yíng(      )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陶瓷碗里,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她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    
       我想洗把脸凉快一下。等小姑娘转过身去继续滴她的水后,我让同伴把那碗水倒出来,我开始洗脸。听到水落地的声音,老人和小姑娘不约而同地投来愤怒的目光,老妇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喊了声:“作niè(      )呀!”突然她摔倒了。小姑娘不去搀扶老人,却惊叫着跑到我身边,迅速地抢过同伴手中的水碗,然后双手用力去挖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捏成一个泥团,迅速跑到小树边,深挖了个坑,把湿泥团贴着树根埋下。这才急切地向老人跑去,慢慢把她扶到椅子上。我被这一切惊呆了。    
       良久,我们才从小姑娘口中知道,苗圃中的树苗都是这几年老人培育出来的。前年大旱,为了让树苗能够成活,老人翻山越岭去挑水,不料半路上一脚踏空,摔瘸了一条腿。    
       我恍然大悟。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那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啊!”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    
       轻yíng(       )       作niè(        )    
2.短文的第六自然段从记叙的顺序上看,属于____                                       。    
3.文章细致地写了水窖上的“木盖”和“铁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对“真正的愤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水在当地非常珍贵,小姑娘偷偷给了我们水惹怒了老人,所以老人愤怒。    
B.因为干旱缺水,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水成了带来绿色希望的最珍贵的东西,远方的来客那么不珍惜水,老妇人和小姑娘愤怒了。    
C.那碗水是她们送给远方来客最昂贵的礼物,但是客人连个“谢”字也不说,却嫌水脏不喝,用来洗脸,她们愤怒了。    
5.制作读书卡片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请先为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然后在文中摘录四个成语和两个描写小姑娘的句子,并将你对其中一句话的感悟写在“品味”栏中。

                                                                        读书卡片
篇名《                               》(请填上你为短文加的题目)
成语:                                                                    
                                                                              
句子:1、                                                                                                                                                  
2、                                                                                                                                                  
品味:我读第(   )句话的感悟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四川省小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课文《大自然的秘密》片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 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 “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非议。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 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  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确实可以饱餐一顿了。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几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食。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一切都过去以后,几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地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作佳肴。    
       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
1.请选择下列画线字的正确读音,标上“√”。     
      巢(xué    xié)        立(zhù   chù)     
      丧(jǔ       tuí)       佳(yáo    xī)    
2.根据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写出反义词。   
       冷淡——(         )  若无其事 —— (         )  
3.用查字典知识填空,再揣摩其在文中的作用。    
(1)“探”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用部首查字法在 “扌” 部中查(        )画。     
(2)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试图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 ②做侦察工作的人;③看望;④向前伸出(头或上体)。请选择“探”字在下列词语中最恰当的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探路(        ) 探望(       )  密探(       ) 
(3)在本文中“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中的“探”你还可 以用动词“                   ”来替换,不过作者用“探”字不仅表现出幼龟                               的动作,还表现出幼龟的                           的神态,这是非常传神的描写。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事实”指的是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2)在“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个表述中,词语“                              ” 和“                                     ”的意思是重复的,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5.作者写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是(请选择你认为最适合的选项) 

[     ]

A一个人做事情要三思而行,鲁莽行事,往往适得其反。     
B人类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背它,就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C一个人做事要坚持原则,否则就会像向导那样,先违背常理遭无知者的谴责,后尽力弥补仍遭受良心谴责。    
D人类一定要多读书多学知识,否则将会像文中的“我们” 一样,因为无知而做错事,后悔莫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广东省小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1~9题。    
 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
       阿强高考落榜后就随表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阿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表哥说,不赖吧?阿强虽说,不赖。表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阿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阿强和表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阿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就拾起来,留作备用。一天夜里,暴风雨骤起, 阿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中,看看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就想把一个新的分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阿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阿强就当上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 务员,就在报纸上作了广告。表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阿强说,你不行。表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阿强说,不行, 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表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阿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后来,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化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一个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就想洽谈一项合作项 目。阿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呢,咱得好好接待。阿强说, 行。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等。阿强用流利的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那个外商一愣,说,会的。阿强说我们用母语交谈好吗?外商道了一声“好的”。
       谈完了,阿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晚餐很简单,但很有特色。所有盘子里的菜都吃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阿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阿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阿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席间,外商轻声问阿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阿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节约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行了……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①是她让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②把母亲接过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 1996年9月,有改动)  
       1.小说中的“阿强”是一个(      )的人。
       A.奉承、讨好、六亲不认、不与他人合作、不爱惜自己 
       B.能干、马虎、瞧不起人、把公司当家、不关心表哥 
       C.吝啬、马虎、徇私舞弊、热爱集体、关心表哥  
       D.节俭、能干、不徇私情、对公司负责、干好自己的事     
       2.小说第三段中加点的“这件事”指(      )     
       A.缝补篷布                                            B.捡起丢弃的线头碎布  
       C.风雨夜,去看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D.做活儿精细     
       3.老板说“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这里“最好的教育”具体指(多选答案) (      ) 
       A.本科教育                                 B.父母从节约一粒米、一根线开始对他进行教育  
       C.母亲教育他做好自个儿的事     D.大专教育  
       4.阿强用(      )和外商谈项目。
        A.英语    B.母语 C.世界语    D.法语
       5.短文中的破折号①和②的作用是(      )
        A.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转折          
        B.①表示意思转折②表示声音延长
        C.①表示解释说明  ②表示声音延长 
        6.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说法(      ) 
        阿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A.自己表扬自己。
        B.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C.自己说自己好,瞧不起别人。
        D.自己瞧得起自己不行。
        7.这个故事在描写阿强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先总后分                    B.总分总
       C.先分后总                    D.按事情发展顺序
       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多项选择)(      )
       A.做人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能没有原则。
       B.做事要讲情面,不能六亲不认。
       C.做事要负责任,不能马虎。
       D.做人要听父母的教导,不要狂妄自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