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小学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 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句中极其简单”的意思是非常简单;“如此而已”的意思是就这些,没有其他的。这句话写的是周总理屋内的陈设,突出了简单这一特点,作者将室内陈设的简单和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对比,集中表现了总理生活的简朴。

A、正确
B、错误
A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判断题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数重山”与“数不清”中的“数”都读“shǔ”。(  )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安石的诗句。(  )
3.“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不是比喻句。(  )
4.“桂花雨”是指下雨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时。(  )
5.“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 题型:008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1.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可以预见到桑娜一家的生活将会更困难,但他们对和西蒙的两个孩子一起渡过难关充满信心。

(  )

2.《母亲》一文中前后照应的一句话是“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  )

3.“我嘛……缝缝补补”与“两三岁啊,没有娘啊……”这两句话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

(  )

4.“母亲”是一个狠心的人,就连爸爸给小姐姐的粗线毛大衣也被她一把扯了下来。

(  )

5.《争画》中齐白石老人的“废画”变“珍品”,只是因为那上面有毛主席和郭沫若同志的题诗。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开心阅读。

蹲下的不只是身子

  多可爱的一个孩子,虎头虎脑的,牵着父母的手高兴地嚷着,跳着。很多人都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长途的劳累在孩子的笑声中慢慢地消失。
  大家就站在野生动物园的门前,排队购票八内。看到售票窗口的玻璃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写着:“成人180元,小孩半票,1.1米以下免票。”
  我问站在前面的孩子的父亲:“他有多高?”
  孩子的父亲说:“1.3米。”
  “那得买半票了。”我说。
  孩子的父亲不做声,队伍慢慢移(进 近)窗口,只听那住父亲说:“进门的时候把身子蹲下来。”孩子说:“爸爸,你放心,坐(公 工)交车一样是不是?”孩子的父亲在他头上摸了摸。
  进门(捡 检)票了,孩子在进门的一刹那,突然把身子(怒 努)力地“沉”下去,做出一副十分滑稽的样子,像只小小的唐老鸭移进了大门。
  刹那间,我觉得十分难过,为那个孩子,也为那孩子的父亲。为什么呢?在那么多人面前,毫不顾忌又顺理成章。
  孩子蹲下来的不只是身子,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诚实。
1.用“√”标出括号内用得正确的字。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消失——(  )  诚实——(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像只小小的唐老鸭移进了大门”是比喻句。(  )
(2)短文的最后1自然段突出了中心。(  )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想对这位父亲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课堂三级练习语文四年级(上) 题型:048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剥  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来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心理这样着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为了学校的考试名次,也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动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B.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行动描写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5.文末加粗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渔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儿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以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篝火”的“篝”字全字笔画为15笔。    (        )        
    (2)“浑”、“尽”、“寻"、“奔”按音序排列为“奔”、“浑”、“尽”、“寻”。  (         )     
2.文中共有几个饥饿的人?面对恩赐,他们各自选择了什么?请用“              ”画出他们各自的结局。
                                                                                                                                               
3.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哪件事也曾给你带来了启发?请简单地写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尖子生新课堂语文 四年级(下)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竹 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自古至今,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屈”字的解释有:①弯曲;②屈服;③理亏;④委屈,冤枉。

文中的“顽强不屈”的“屈”应属于________种解释;“不屈不挠”的“屈”应属于________种解释。

2.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1)这段短文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  )

2)“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  )

3)本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的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  )

4)“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这是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是“竹子品格体现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

5)作者从竹竿、竹皮、竹笋的用途写出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  )

3.文章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画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太空“清洁工”

  太空垃圾是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层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环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有没有办法清除掉太空垃圾呢?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像机,能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近过去,然后紧紧地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速飞行,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起进入稠密的大气层,这时剧烈的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地点,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会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层空间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现在的做法还只能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贵,但是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科学家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垃圾,多次完成清理工作。
1.判断下列句子的类型,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疑问句  ②反问句  ③设问句  ④陈述句  ⑤双重否定句
(1)太空垃圾是什么呢?(  )
(2)有没肴办法清除掉太空垃圾呢?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
2.什么是太空垃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想出了什么好办法来清除太空垃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空垃圾”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判断题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打“√”,不正确的打“×”。
1.《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通过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这两个方面来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 况。(  )
2.周总理只是一个夜晚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劳苦,其他的夜晚不是这样的。(  )
3.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这两句话的重音应放在“新中国的总理”“一夜的工作”这两处。(  )
4.“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的意思是说实际并没有增加花生米的分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