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选项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燕王拜送于庭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24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选项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燕王拜送于庭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贵州省遵义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 题型:013

下列选项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④燕王拜送于庭

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迭奚恕数咎让,周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互长安,含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风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乡人以无细谨,之              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        除:官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去,客密州/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何得人,赐帛三百匹/今钟磬置水中

  C.岑文本谓亲曰/师者,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顾/上官大夫与同列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之事,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张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发关中兵击之,安定                次:依次  

       B.通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阳:通“佯”,假装

       C.夜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D.率兵将洛                            如:到、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屈突通“忠诚”的一组是                                     (    )

①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②众十余万据雕阴    

③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⑤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⑥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他在训勉士兵时必流涕,即使军力匮乏,仍然能鼓舞军队士气。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在隋朝政事混乱时,窦琮曾率骑兵追赶他到稠桑,屈突通结阵抵抗,尽管窦琮派自己的儿子前往劝降,屈突通也没有叛心,但最终兵败被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2)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 败 还 至 荥 阳 豹 请 归 视 亲 病 至 国 即 绝 河 津 畔 汉 汉 王 闻 魏 豹 反 方 东 忧 楚 未 及 击谓 郦 生 曰 缓 颊 往 说 魏 豹 能 下 之 吾 以 万 户 封 若 郦 生 说 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 魏豹彭越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灭魏,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陈王使魏人周市魏地    徇:巡行

C.项羽已破秦,章邯     降:使……投降 

D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乘驿车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胜起王也,咎往从之   B.陈王遣立咎为魏王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良入,具告沛公
C.乃进兵击魏王临济      D.魏王豹国属焉
  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       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项羽)立豹为魏王
C.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5.断句及翻译

(1)用“/”给下列一段文字断句

汉 败 还 至 荥 阳 豹 请 归 视 亲 病 至 国 即 绝 河 津 畔 汉 汉 王 闻 魏 豹 反 方 东 忧 楚 未 及 击 谓 郦 生 曰 缓 颊 往 说 魏 豹 能 下 之 吾 以 万 户 封 若 郦 生 说 豹。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②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广东湛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B.赵李牧多为奇陈 陈:通假字,通“阵”
C.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起来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张左右翼击之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击秦军于宜安     俟我于城隅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之     恐沾裳而浅笑
D.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3分)(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
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3分)
答:                                                           
②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度广东湛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李牧多为奇陈                      陈:通假字,通“阵”

C.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张左右翼击之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击秦军于宜安              俟我于城隅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之     恐沾裳而浅笑

D.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3分)(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

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3分)

答:                                                            

②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3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 魏豹彭越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 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

C. 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D. 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B.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C.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D. 魏王豹以国属焉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以豹国为郡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 (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C. 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 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 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 魏豹彭越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B.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
C.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D.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B.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C.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D.魏王豹以国属焉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以豹国为郡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B.(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C.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D.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     穷:穷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划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恐振:通“赈”
B.群臣惊愕,起不意卒:通“猝”
C.秦王柱而走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小题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