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古代生产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瓷

B.钻木取火

C.冶炼生铁.

D.水车灌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是

A.氮气B.稀有气体C.氧气D.水蒸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四十七中学化学小组欲配制1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但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小组同学分析以下错误可能会影响溶液的质量分数,请你帮助小组同学将下列操作按照“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情况进行分类。

①称量时食盐与砝码放反了;②将水倒入烧杯时洒出;③量取液体时俯视量筒读数了;④氯化钠中含有杂质。

分类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金属的冶炼一般有三种方法,分为电解法:如铝、镁、钠;热还原法:如锌、铁、铜;热分解法:如银、铂、金等金属。汞的冶炼方法是热分解法:2HgO2Hg+O2↑,汞的金属活动性比银____________(填“强”“弱”)银的冶炼采用热分解氧化银(Ag2O)的方法,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CH4(甲烷)的意义中,不正确的是(

A. 表示甲烷这种物质

B. 表示一个甲烷分子

C. 表示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D. 表示甲烷气体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取用氧化铜粉末的仪器是(  )

A.燃烧匙B.滴管C.镊子D.药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同学在做《基础实验8》中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将NaOH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时出现了三种实验现象:蓝色絮状沉淀、浅绿色沉淀、亮蓝色溶液。
(1)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时的反应方程式为。对于异常实验现象,
同学们展开研究性学习。
(2)【提出问题】实验中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初步探究】甲同学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实验现象如下: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实验现象

第1~6滴

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第7~9滴

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不消失,沉淀逐渐增多。

第10~20滴

蓝色沉淀不再增加,振荡后沉淀逐渐变为浅绿色。

【实验结论】是实验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
(3)【再次探究】两种异常现象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碱式硫酸铜是一种浅绿色固体,化学式可表示为aCuSO4·bCu(OH)2难溶于水,在酸溶液中可发生反应生成Cu2+、SO42-和H2O。加热时能分解生成氧化铜、非金属氧化物和氧气。
②铜酸钠[Na2Cu(OH)4]能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该溶液不稳定,久置或加热易生成氧化铜沉淀。
③碱式硫酸铜、氢氧化铜、铜酸钠之间可逐步转化。
【猜想假设】
Ⅰ.Cu(OH)2在NaOH溶液中溶解生成铜酸钠。
Ⅱ.实验中形成浅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实验探究】
Ⅰ.乙同学向Cu(OH)2中加入过量饱和NaOH溶液,沉淀溶解,滴加少量稀硫酸,出现黑色沉淀。
Ⅱ.丙同学取出实验中浅绿色固体,分成等质量两份,一份高温灼烧后只得到1.6gCuO固体,另一份滴加10%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盐酸10.95g。
【结论解释】猜想Ⅰ成立。出现黑色沉淀原因是
猜想II成立。a:b=
(4)【实验反思】丁同学按照书本要求向2mL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始终未形成亮蓝色溶液,说明实验现象还与有关,实验时要遵守实验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会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催化剂反应后质量减小

B.一个反应可能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如果不用催化剂,反应就不能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大小和温度有关B.常温下金属均为固态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D.合金的许多性能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