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验证某种气体化学性质的有关装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组装好装置A 后,必须首先____________

(3)若A 与B连接,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用_____法收集该气体。

(4)图C:把干燥的紫色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伸入两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水具有酸性

C.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D.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5)图D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一种发生装置,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出现_________现象时,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6)图D:若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稀硫酸可加,要制取H2且不影响生成H2的量,下列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 (填字母序号)。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分液漏斗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aCO3+2HCl=CaCl2+H2O+CO2 向上排空气 AD 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下降; b。

【解析】

1)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图C:把干燥的紫色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伸入两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5)图D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一种发生装置,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出现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下降现象时,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6)图D:若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稀硫酸可加,要制取H2且不影响生成H2的量,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氯化钠。

1)据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组装好装置A后,必须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图C:把干燥的紫色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伸入两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5)图D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一种发生装置,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出现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下降现象时,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下降;

6)图D:若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稀硫酸可加,要制取H2且不影响生成H2的量,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氯化钠,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钠都和硫酸反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 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不能采用上图中的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①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选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②为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下图装置__________

③实验结束,某同学发现收集到的纯氧气质量大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所得质量。不考虑实验误差,我想可能是(答一种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中有C, H, O元素

B. 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1:14

C. 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7:6

D. 物质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选项中的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 化学式 俗称 学名

Ca(OH)2 熟石灰 氢氧化钙

NaOH 烧碱 氢氧化钠

CaO 石灰石 氧化钙

NaCl 食盐 氯化钠

B.用pH试纸测定石灰水的pH,如图所示,则测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高

C..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能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③⑤

①Cu ②N ③CO2 ④Na2CO3 ⑤CH4

D.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完全正确:

①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②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准备

①查阅资料: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HCl===NaCl+H2O+CO2

2NaHCO3Na2CO3+H2O+CO2↑ 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NaHCO3溶液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

现象Ⅰ

无明显变化

产生气泡

加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现象Ⅱ

加入CaCl2溶液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_______,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_______。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________。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

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________

(3)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能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非常重要。

(1)减少煤、_______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雾霾天气的发生。

(2)煤燃烧时排放的_________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之一是____

(3)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____不同进行分离可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相同的球表示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粉笔中碳酸钙含量进行了探究。小组成员从一包粉笔产品中取出样品5.10g放入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假设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实验测得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

稀盐酸的总质量(g)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产生气体的质量(g)

0.44

0.88

m

1.76

2.20

2.20

求:(1)、表中m =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