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A、B瓶容积均为500mL。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装置 内容

【实验1】制备气体

【实验2】测定气体含量

 

Ⅰ. 打开K1、K2和K3,用注射器向盛有大理石的A中注入稀盐酸,关闭K1。

Ⅱ. 收集气体。

Ⅰ. A中为用排水法收集的O2,其中水100mL。B中装满水。向A中放入燃着的红磷

(足量),充分反应。

Ⅱ. 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

打开K2和K3。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的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

(2)实验1中,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Ⅱ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3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上述操作的目的是

(3)实验2中,当B中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得B中减少了320mL水,则A中O2的体积分数约为 %。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北京市石景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时先在容积为350mL 的集气瓶中装进50mL滴有红墨水的水,在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量筒中盛入足量水,按图连好仪器,用激光手电照射白磷,白磷燃烧。实验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和量筒中的水均为红色,量筒内的液体体积减少约60mL。

(1)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写出计算式和结果)。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是

(4)集气瓶中预先装入50mL水,水起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江苏省连云港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实验室制备并收集CO2,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连接装置 ③加入大理石 ④加入稀盐酸 ⑤收集 ⑥验满

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江苏省盐城市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塞上瓶塞,于是他和他的同学一起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展开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①氢氧化钠没有变质;②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③该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取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1)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 不成立

(2)另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

溶液呈红色

猜想 成立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因此,氢氧化钠应 保存.

【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小明称取18.6g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消耗稀盐酸100g,反应后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14.2g.试计算:

(1)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2)该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即变质的氢氧化钠占变质前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利用缺铁性氧化物[Fe(1﹣y)O]进行CO2再资源化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的质量分数:Fe(1﹣y)O小于Fe3O4

B.如该研究成熟并广泛应用,能缓解温室效应

C.反应①为化合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D.整个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北京市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铁、硫、石蜡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三氧化二铁

D.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北京市大兴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右图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图,其中能代表铝元素的是

A.1 B.2 C.3 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6届上海市嘉定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A、B、C三个烧杯中都盛有40g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B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物质各10g,充分搅拌后所得现象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已知: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30℃,甲与乙的溶解度关系甲 乙(填“=”或“>”、“<”);

②若将B中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还需加入物质甲 克;

③其它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50℃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④10℃时,上述A、C烧杯中的溶液质量分数关系为A C(填“=”或“>”、“<”,下同)。其他条件不变,将温度升高,则A、C烧杯中的溶液质量分数关系为A C;

⑤30℃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10℃时,两溶液的质量关系:甲 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