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如图,A、B、C、D、E、F均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变化①的现象是颜色由黑变红,变化②的现象是颜色由红变黑,相应变化的生成物没有全部列出,各变化的条件也未标出.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O2
(2)在变化①和②中,A和C的性质是相似的,都具有还原性;
(3)写出变化①的化学方程式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①的现象是颜色由黑变红,则可能是氧化铜被还原为铜,②的现象是颜色由红变黑,则可能是氧化铁被还原为铁,这两个反应都能生成B,则可能是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二氧化碳,B可能是二氧化碳,E是氧化物,可能是氧化铜,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A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C是氧化物,则A可能是碳,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F可能是氧化铁,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D是氧气,带入验证完成相关的问题.

解答 解:①的现象是颜色由黑变红,则可能是氧化铜被还原为铜,②的现象是颜色由红变黑,则可能是氧化铁被还原为铁,这两个反应都能生成B,则可能是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二氧化碳,B可能是二氧化碳,E是氧化物,可能是氧化铜,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A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C是氧化物,则A可能是碳,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F可能是氧化铁,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D是氧气代入框图,推断合理;因此:
(1)D是氧气,能够支持物质的燃烧或支持呼吸;故填:O2
(2)①②两个反应是和碳和一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在这里他们表现出的是还原性,故填:还原性;
(3)变化①是碳和氧化铜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故填: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的反应,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结合框图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某校同学开展了如图所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

①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溶液白醋盐酸食盐水草木灰水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后的颜色红色红色紫色绿色绿色
由表可知,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若遇到稀硫酸溶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②用pH试纸测定图1中溶液的酸碱性:草木灰水pH>7,属于碱性(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白醋pH<7;
③图2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某溶液酸碱性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B(填“A”、“B”或“C”,下同),可能导致被测溶液pH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易溶于水形成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
②氯化氢气体也可溶于甲苯(一种有机溶剂),形成氯化氢的甲苯溶液;
③紫色石蕊加入盐酸溶液变红,紫色石蕊加入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无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加到浓硫酸中会产生大量的氯化氢气体,这时因为是浓硫酸吸收了浓盐酸中的水.
(2)由③实验现象可知盐酸与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不一致.请从微观的观点说明不一致的原因:盐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而氯化氢气体中含有氯化氢分子.
(3)如图是制取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装置,方框中的B、C装置应选用3(填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九年级中考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09•肇庆)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总质量不变.
【实验验证】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物全部收回再称量
实验II: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过一会在称量.
实验III: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的锥形瓶中,并在锥形瓶口塞上橡皮塞,称量,然后设法将两种溶液接触,过一会再称量.
数据见下表:
编号实验I实验II实验III
反应前/g4.8112.6118.4
反应后/g8.0112.4118.4
(1)在实验I中,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明显增加,请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
(2)实验II中出现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3)实验III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uSO4═Na2SO4+Cu(OH)2↓.
(4)这三个实验中,实验III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请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5)实验I、II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选一例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是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图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和②的名称:①是铁架台;②是酒精灯.
(2)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
(3)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当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时,则此时集气瓶已经收集满了,集气瓶正(填:“倒”或“正”)立在桌面上.若改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导气管应插到集气瓶的底部.
(4)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D.熄灭酒精灯
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F.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EFD(填序号).
(5)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导致试管破裂,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你认为不正确的是(填序号)C.
A. 加热时试管口向上
B.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即加热
C.预热后,用酒精灯外焰对准受热部位加热
D.没有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便停止加热
(6)用排水法将集满氧气的两个集气瓶如图2所示放置,并分别同时迅速插入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发现木条均复燃,且甲中燃烧比乙中更旺,该实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有助燃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小华同学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操作流程如图:

(1)小华同学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10g(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未放纸片;
(3)假如用25%的NaCl溶液来配制上述稀溶液,则需要25%的NaCl溶液的质量为:40克,加水10mL
(4)在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已偏向分度盘左侧,他接下来的操作是要在左盘上减少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5)在量取水的过程中,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操作如图所示,其中规范的是B(填序号).

(6)如果小华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则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有:AB(填序号).
A.称量前天平没有调平    B.纸上残留少量食盐  C.向烧杯中加水时,有少量水溅出烧杯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5%的氯化钠溶液常按以下操作顺序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CBDEA.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B.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3)将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加速溶解.
(4)若用2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需25%的氯化钠溶液10g;蒸馏水40g;
配制时应选用50mL(选填“10”、“20”、“50”、“100”)的量筒量取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肼(N2H4)又称联氨,有类似于氨的刺鼻气味,贮存时用氮气保护并密封,用途广泛.肼燃烧放热量大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常用作火箭燃料,点燃时与助燃物质液态N2O4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高压锅炉水处理时用于脱除氧气以防止锅炉的腐蚀,也可以把锅炉内表面锈蚀后的氧化铁还原为结构紧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层,减缓锅炉锈蚀.用于烟草、土豆、玉米的贮藏,用于食用盐酸的制造等.熔点1.4℃,沸点113.5℃;有强烈的吸水性,形成水合肼(N2H4•H2O),可以用固体烧碱进行脱水;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液氧接触能自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短时间受热时易发生分解.对眼睛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延迟性发炎,对皮肤和粘膜也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肼的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BD(填字母序号,下同).
A.与氧化铁作用     B.易溶于水    C.易分解     D.有刺鼻的气味
(2)肼在常温下为液态(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肼作为火箭燃料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H4+N2O4$\frac{\underline{\;点燃\;}}{\;}$3N2↑+4H2O.
(4)水合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0
(4)使用水合肼时应注意以下ABD防护措施.
A.戴橡胶手套       B.皮肤接触后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
C.戴防毒面具          D.工作后沐浴更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