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主要有:①反应温度;②反应物浓度;③是否使用催化剂;④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大小.请用序号填写如下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1)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________;

(2)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________;

(3)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________;

(4)铝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铝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________;

【答案】 ② ① ③ ④

【解析】(1)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说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

(2)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说明反应的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

(3)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了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4)铝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铝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说明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大小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点睛: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1.温度,温度越高,反应越快;2.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充分,反应速度越快;反应物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3.通常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4.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其反应速率等。

【题型】信息分析题
【适用】一般
【标题】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9月月考化学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填写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锰起_____________作用。

(2)加热碳酸氢铵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该固体应该____________保存。

(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磨好的镁带用_______夹持(填写仪器名称)。

(4)加热铜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写反应类型)。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应该______________。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重庆市2018届九年级10月定时作业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性质属于纸张化学性质的是( )

A. 白色 B. 不溶于水 C. 可燃 D. 易撕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2018届九年级10月阶段性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干冰撒进云层,很快变成气体,并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的温度下降,云层中的水蒸气就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水.当飞机将干冰撒进云层后,云层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 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 B. 水分子运动速率

C. 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 D. 水分子间的间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1)2016年入冬以来,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旱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干冰在抗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干冰的变化和性质,请将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填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干冰在﹣78℃时以下,是一种白色雪花状的固体________②温度升高,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________③二氧化碳通到澄清的石灰水中_______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

(2)如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观察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剧烈.上述现象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下列操作的主要目的

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取下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上,其目的是_____;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应向着手心而不是向下,其目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九年级10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题

利用下图,选择以下合适的药品,可以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 )

A. 石灰石和稀硫酸制二氧化碳

B. 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C.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D. 碳酸钠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 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的生成物硫酸钙是一种微溶物,会阻止反应的进行,故错误;

B. 大理石是一种块状固体,稀盐酸是一种液体,可以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故正确;

C. 二氧化锰是一种粉末状固体药品,不能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故错误;

D. 碳酸钠是一种粉末状固体药品,不能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故错误。

故选B。

【题型】选择填充题
【适用】较难
【标题】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8届九年级10月月考化学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利用下图可以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上图收集氧气,应打开K1和K2,气体从K1进入

B. 利用上图收集氢气,应打开K1和K2,气体从K1进入

C. 利用上图收集氧气,应打开K1和K2,气体从K2进入

D. 利用上图收集氢气,应打开K1和K2,气体从K2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九年级10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①对比试验1、2,无法得到CO2密度比空气密度的比较,故①错误;②对比试验1、2,干石蕊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蕊变红,故②正确;③由试验1证明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③正确;④对比试验1、2,不能得到CO2不支持燃烧,故④错误.故选:B.

【点评】二氧化碳本身不会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二氧化碳通到酸碱指示剂中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易
【标题】2016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下列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B. 加热蒸发过程中,当溶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 制取氧气实验中,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立即收集

D. 倾倒液体时,瓶塞正放,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快速倒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用化学符号或名称填写:

(1)可以充入霓虹灯的气体是__;

(2)用于医疗急救医疗急救的气体是__;

(3)构成水的粒子是__;

(4)过氧化氢分解中最小的粒子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2018届九年级10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完成下列基础的学生实验,根据如图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3)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E装置来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气泡________________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开始收集。

实验Ⅰ:实验室制氧气。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塞紧带导管和已抽取好了一定量双氧水的注射器的双孔橡皮塞,将导管放入底部有少量黄沙的集气瓶中,盖上毛玻璃片;

③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逐滴滴加双氧水,收集氧气并验满。

(1)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塞紧双孔橡皮塞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由________端通人(填“a”或“b”)。

实验Ⅱ: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现象为:放热,火星四射,生成____________色固体。

(3)实验表明:改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进行本实验,成功率更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图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装置图,请回答:

①指出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处错误将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