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某工厂废气中可能含有COCO2N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废气成分,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

(1)①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将气体A通入浓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选填字母)

a 除去CO,防止干扰后续实验

b 除去CO2,防止干扰后续实验

c 除去COCO2,防止干扰后续实验

(2)②中黑色粉末变成亮红色,③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原废气中一定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__

(4)应将尾气D收集后再处理的原因是________

(5)除上述气体,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的物质还有________(写出一种单质)

【答案】CO2+Ca(OH)2= CaCO3↓+H2O b CO+CuOCu+CO2 COCO2 防止一氧化碳造成污染 / 防止一氧化碳导致中毒(合理即可) C/H2

【解析】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其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 CaCO3↓+H2O;将气体A通入浓NaOH溶液以除去CO2,其目的是以防干扰后面的实验;

(2) 若③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反应②中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实验混合气体中含有CO,则CO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3) 由(1)、(2)、(3)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CO2

(4) 气体DCO,有毒,会污染空气,需要将气体D收集后再处理;

(5)氢气和木炭等单质也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炼铁

1)焦炭(主要成分是碳)是高炉炼铁的重要原料。高炉内主要化学反应如图。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②体现了焦炭的_____性,该反应_____热(填“放”或“吸”)。

2)为测定产物生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四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假设每次反应充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所取生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所加稀硫酸的质量/g

25

50

75

100

生成氢气的质量/g

0.10

0.20

0.30

0.35

根据实验数据,试分析并计算:

①生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下同)_____

②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 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 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 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值是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一个一氧化碳分子:Co

B.氧化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C.三个氧原子:O3

D.四个镁离子:4M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物质X不完全燃烧时可以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依据下表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物质

X

氧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6.6

8.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2

0

6.6

5.4

a

A. 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2% B. X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

C. 表中a的值为3.4 D. 无法确定X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等质量的ZnA1粉末分别与足量稀盐酸进行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的是Al

B.放出H2质量:Zn>Al

C.产生H2速率:Zn>Al

D.产物中金属离子的化合价都是+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用块状大理石(其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和10%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他们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发生装置中仍有固体剩余,可是却不再有气泡产生,对此小组同学产生了疑问,并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即剩余固体只是杂质);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先用洁净的烧杯A取反应后的清液,并用烧杯BC配制CO2水溶液和CaCl2溶液。(如图所示)

实验1:用三支试管各取试剂X少许,分别向其中滴加ABC三种溶液,溶液AB均使X变为_______色,溶液C未使X变色。其中,试剂X_______;溶液C不呈酸性。该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2:用pH试纸分别测溶液AB的酸碱性,具体操作是:取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____________对比。测得结果是:溶液ApH=2,溶液BpH=6

通过实验1和实验2可得出结论猜想一不成立,即反应后盐酸还有剩余

实验3:小明将反应容器充分振荡,使剩余固体与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4:向实验3后的容器中继续加少量_________,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二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探究活动可知: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小组同学讨论,又是出新的观点可能是盐酸浓度太小,反应太慢,无法观察气泡产生。并设计实验5:当实验4中观察不到气泡时,测得容器中溶液的pHa;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其pHb。若a_______b(选填“>”“<”“=”),则该猜想成立。(由于稀盐酸浓度较小,其挥发性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CDEF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其中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DEF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其中DE常温下呈气态,且组成元素相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物质DE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以下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C_____________________D→A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