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根据如图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1)_____℃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2)t2℃时若将75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

(3)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他条件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_____(“>”、“<”“=”)乙。

【答案】 t1 175g =

【解析】(1)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因为该温度下有交点;(2)t2℃时若将75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75g+x)×10%=25g,x=175g;(3)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他条件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等于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 参加反应的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 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 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部分被氧化的铜粉固体混合物,为研究其组成情况,取4g混合物,先加热完全氧化后,再加入60g 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固体混合物中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A. 16% B. 64% C. 80% D. 9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氧化锌(ZnO)可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应用于化妆品中,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1)推测草酸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2)“沉锌过程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常用的研磨仪器是_____________

(4)“高温灼烧时草酸锌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下同),该收集装置是_____E。

(3)实验室还可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

(4)加热高锰酸钾用排水法收集时,当_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氧气。等瓶中的水排完后,在___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瓶子移出水槽,_______放在桌上。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涉及以下关键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装药固定;③收集;④加热;⑤熄灭酒精灯;⑥从水槽中撤出导气管。正确的顺序是____(填字母序号)。

A.②①③④⑤⑥ B. ③④②①⑥⑤ C. ①②④③⑥⑤ D. ①③②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 B. X属于有机化合物

C. 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D. 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具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 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C. 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连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般是先将海水淡化获得淡水再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从剩余的浓海水中提取其他产品从浓海水制取镁的主要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浓海水可以制得粗盐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熔融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解1.16吨氢氧化镁至少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化学符号填写或说出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1)氖气___________ (2)3个甲烷分子________________

(3)2NO3-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