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08?海淀区一模)图25是液压汽车起重机从水中打捞重物的示意图.A是动滑轮,B是定滑轮,C是卷扬机,D是油缸,E是柱塞.作用在动滑轮上共三股钢丝绳,卷扬机转动使钢丝绳带动动滑轮上升提取重物,被打捞的重物体积V=0.5m3.若在本次打捞前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p0=2.0×107Pa,当物体在水中匀速上升时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p1=2.375×107Pa,物体完全出水后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p2=2.5×107Pa.假设起重时柱塞沿竖直方向,物体出水前、后柱塞对吊臂的支撑力分别为N1和N2,N1与N2之比为19:24.重物出水后上升的速度v=0.45m/s.吊臂、定滑轮、钢丝绳的重以及轮与绳的摩擦不计.(g取10N/kg)求:
(1)被打捞物体的重力;
(2)被打捞的物体浸没在水中上升时,滑轮组AB的机械效率.
分析:作为一个实际场景中的问题,要学会和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和场景对应的物理模型.本题的物理模型有两个:一是AB组成的滑轮组;二是OFB组成的杠杆.对AB这个滑轮组来说,有三段绳子在承重;对OFB这个杠杆来说,O是支点,B和F分别是阻力和动力的作用点.要把题目所有的已知和求解的物理量分解到这两个物理模型中去,哪些是AB这个滑轮组中的,哪些是OFB这个杠杆中的,再看题目要求解的,利用相应的公式进行求解.
解答:解:(1)设起重机重为G,被打捞物体重力为G
打捞物体前,G=p0S
在水中匀速提升物体时:F=G-F
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力:G+F=p1S
FgV=1000kg/m3×10N/kg×0.5m3=0.5×104N;
物体出水后:G+G=p2S
F=(p1-p0)S;
G=(p2-p0)S;
整理可得:
F
G
=
G-F
G
=
p1-p0
p2-p0
=
2.375×107Pa-2.0×107Pa
2.5×107Pa-2.0×107Pa
=
3
4

可得物体重力为:G=2.0×104N.
(2)设钢丝绳上的力在出水前后分别为F1、F2,柱塞对吊臂力的力臂为L1,钢丝绳对吊臂力的力臂为L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
N1L1=3F1L2;N2L1=3F2L2
F1
F2
=
N1
N2

F1=
1
3
(G-F+G) 
F2=
1
3
(G+G),
又∵
N1
N2
=
19
24

F1
F2
=
G-F+G
G+G
=
19
24

将数据代入得:G=0.4×104N.
物体浸没在水中上升时,滑轮组AB的机械效率:
η=
W
W
=
(G-F)h
(G-F+G)h
=
G-F
G-F+G
=
104N-0.5×104N
104N-0.5×104N+0.4×104N
=78.9%.
答:(1)被打捞物体的重力为2.0×104N.
(2)被打捞的物体浸没在水中上升时,滑轮组AB的机械效率为78.9%.
点评:本题难度很大,解决实际场景的题目,关键在于要把实际场景与所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起物理模型,再把题目已知的物理量套入物理模型中,这样一来,实际场景的题目就转化为解决物理模型的相关物理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海淀区一模)小玲同学在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选择了如下图所示的器材.演示板上固定了四根金属丝,a,b,c三条长度均为1m,d的长度为0.5m,a、b的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a、c的材料相同,但c的横截面积大于a;a、d的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该同学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步骤 1 2 3 4
MN两端连接的金属丝 a b c d
电流表示数/A 0.46 0.6 0.92 0.94
(1)比较步骤1和3,可得出结论:当长度和
材料
材料
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2)比较步骤
1和4
1和4
,可得出结论: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海淀区一模)小军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拓展训练时,在湖边捡到一块漂亮的小石块,他想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小军书包里有一个水杯、一把钢尺和一些细线,他利用钢尺、水杯和细线设计了一个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以下是他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
(1)用一根细线拴好小石块系在钢尺的一端A,用另一根细线系在钢尺的某一适当位置O,手提细线将钢尺悬挂,钢尺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
读出OA的长度L1和O点到钢尺中心距离L2
读出OA的长度L1和O点到钢尺中心距离L2

(2)把小石块浸没在盛有湖水的水杯中,将钢尺的悬挂点向远离A端移动到另一适当位置O′,使钢尺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读出O′A的长度L1′和O′点到钢尺中心距离L2
读出O′A的长度L1′和O′点到钢尺中心距离L2

(3)已知湖水的密度为ρ,利用上述测量出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计算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
L1L2
L1L2-L1L2′  
ρ
L1L2
L1L2-L1L2′  
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海淀区一模)园艺师用剪刀修剪树枝时,常常把要剪断的树枝尽量往支点靠近,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8?海淀区一模)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A端,只闭合开关S1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B端,仍只闭合开关S1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R1消耗的电功率为0.72W.已知U1:U1′=4:7,U2:U2′=2:1,R2=12Ω.
(1)求R1的阻值;
(2)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B端时,闭合开关S1、S2、S3,通过计算说明电流表能否使用0~3A这一量程进行测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