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凸透镜焦距为15 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 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A 【解析】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f<25cm<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第四节《焦耳定律》同步练习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将R1和R2串联后接在6 V的电源上,R1的阻值为10 Ω,R2的阻值为20 Ω,闭合开关,R1和R2两端电压之比为______,通电1 min,电阻R1产生的热量为______J.

1:2 24 【解析】因为R1与R2串联,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由欧姆定律得: ====; (2)∵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R=R1+R2=10Ω+20Ω=30Ω; 则I== =0.2A;R1产生的热量为Q1=I2R1t=(0.2A)2×10Ω×60s=24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 题型:实验题

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2)小明首先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仔细调整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____的实像.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___和_____.

(3)多次移动蜡烛,每次只向透镜移近几厘米,重复以上操作,小明发现,在蜡烛与透镜逐渐接近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____(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不变”).

(4)当蜡烛距离透镜很近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了,小明撤去光屏,从___(选填“光屏一侧”或“蜡烛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可以观察到蜡烛的像.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清晰 物距 像距 逐渐变大 光屏一侧 【解析】(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小明首先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仔细调整光屏的位置,当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 (3)多次移动蜡烛,每次只向透镜移近几厘米,凸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A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已知透镜的焦距f=10cm, A.当物距等于焦距时,是不成像的,故甲数据是错误的。 B.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故乙组数据正确。 C.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丙组数据正确。 D.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丁组数据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 题型:单选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B. 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C. 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D. 该次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A 【解析】ABD、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呈现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BD错误; C、由图可知,物距u=25cm,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25cm<2f,则12.5cm<f<25cm,故C错误; 答案为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如图所示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选择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并将其竖直放置,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确定_____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另一支_____的蜡烛B,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为止,通过比较发现像与物_____

(3)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不清晰,为此小组同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方案一:将实验搬至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方案二: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操作?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较薄 像的位置 未点燃 重合 大小相等 较暗 不能 B 【解析】(1)当玻璃板比较厚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远,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当玻璃板比较薄时,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比较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 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计中,符合实际的是(  )

A. 手机的质量是1.5kg B. 人的密度约为1.0g/cm3

C. 学生书桌高约300mm D.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B 【解析】A、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00g左右,一部手机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200g=0.2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1.0g/cm3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书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00m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泰州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第二次段考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甲、乙两物体保持速度不变,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通过的通路是甲的,则甲运动的时间是乙运动时间的_____倍.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南京驶向上海,若上海距南京的距离为4.9×105m,则该汽车_____h后可以从南京到达上海.

2 7 【解析】(1)已知:v甲=2v乙,s甲=4s乙; 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 t甲:t乙=: =×=×=×=2:1 t甲=2t乙; (2)由速度计可知此时的速度为70km/h; 两地的距离S=4.9×105m=490km; 由v=可得,南京到达上海需要的时间: t===7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