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栾城草农敢闹海

——听栾城农民种草者说

站在栾城农民的草地上,就像站在绿茵场上,就像置身绿色的海洋。如果此时再吹来一阵清风,或者再冉冉升起一轮朝阳,最好是昨夜曾飘洒过一场毛毛细雨,你能闻到草香,你能看到草尖上的露珠,你能捕捉到忙碌着的农民心底的微笑和从黑红的脸膛上迸发的光芒。

“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见到西董铺村村民李书贤的时候,他正在地头修路,他放学回家的儿子前来帮工,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开着修草机纵横驰骋。种草的第一年,李书贤地里家里寸步不离技术员,喷灌、灭虫等一招一式都虚心请教。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县草业公司的指导和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他肯定不能坚持下来。由于悟性好,技术学得快,第二年他就把门市部和房产全部抵押上,承包下乡亲们118亩地。“那时候,谁相信种草能旱涝保收呀?如今西董铺村成为种草专业村,村里327户有200多户种草,种粮的收入显然干不过种草的。”

凡是种草的都有过曲折,都走过麦城。德州一个客户拿着一万元的汇票给了李书贤,李书贤的家人把汇票当人民币锁进匣子里,等用钱时再取出来,汇票上的钱早不翼而飞了。

“一个翻译的几句洋话就骗走草业公司33万元。”如今听着这些流着喜泪带着苦涩的诉说,不难想象当初草农闯市场的尴尬。

“这是个朝阳产业。种赔的也有,但总是少数,我也有赔的年份,在我们这里挣少了就算赔。既要学会种草,更要学会卖草。有些单位和部门用了草以后迟迟不付款,逼着我学会了依法讨债,学会了诉讼打官司。”说完这些话后,老马就坐上小车陪客户吃饭去了,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活脱脱的草皮大亨的背影。

西董铺村李计身种70亩草,记者问他种的什么草。他说美国草,早熟禾系列橄榄球午夜2号;问他从哪里弄来的草籽,他说是从加拿大用编织袋背来的,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逗笑了。“从加拿大到栾城走几天?”有人开始绊他的马腿出他的洋相。“这个你去交通局问张瑞海去,我不给你犯嚼舌。”李计身说的张瑞海是现任县交通局长,当年的草业公司总经理。栾城的第一袋草种就是他从加拿大背着飞到美国,又从美国飞日本,再从日本飞北京,同机请来的还有外国的师傅、翻译。

“风里浪里长见识。”栾城镇农技站站长于学森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地农民十年种草的肺腑之言。于学森1999年来到春源草业公司当技术员,2006年调回农技站。之所以离开春源,“当年的徒弟都出息成种草把式了。所以我也光荣下岗了”。

“我现在光想往深水里游。”发这番感慨的是张还计,他是南柴村人,在五里铺投资租下110亩地。他的经验是,打猎就要打狮子,游泳就要下长江。草越往高级场所铺越金贵。你想想,上海虹桥机场和北京的鸟巢什么地价?但没有勾勾嘴吃不了飘飘食,同样种草不同样收入,有同行没同利,这就跟平常侍弄庄稼一样。现年55岁的张还计,现在正学着儿子退下来的课本。

全县目前以种草为生和参与种草的农户达到2 238户,其中经营20亩草业以上的农户达到180户;全年围绕草业投入劳力四万五千人,农民草业年收益接近亿元。同时带动了苗木业、运输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崛起。这几年又兴起了专门做工程的绿化设计公司,有12支绿化专业队,施工技术也不断改进。有人研制起草机,有人试种彩色草、腐殖草,体现出农民的创造力。栾城草业发育成了真正的市场草、富民草。

农民闯市场的风姿俨然与十年前不能同日而语了。当初去上海卖草时回程舍不得坐飞机,施工的农民搭货车周转了一星期才回来。现在出门做工程,该住宾馆住宾馆,该坐飞机坐飞机。栾城草农敢闹海,十年前见水就发怵,现在就嫌市场的海不宽、浪不高。

[] 本通讯曾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等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在当地草民看来技术员和县草业公司的指导,以及县政府的优惠政策就是“救生圈”。

B.栾城农民种草经历都非常曲折,很多人都上过当,受过骗。村民李书贤、李计身、张还计都是这样。

C.为了使草业有更大发展,就要发展苗木业、运输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同时改进绿化施工技术,丰富草的品种,真正走向市场。

D.抱着“往深水里游”的想法,栾城农民寸步不离技术员,虚心请教种草方法,积极引进优质草种,把培育的草皮铺到了鸟巢。

E.这篇通讯以栾城种草的农民口述的经历为主体,以片段式的谈话完整地讲述了该县农民寻求种草方法、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显得真实、生动。

2(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题)这篇通讯没有在开头直接写明新闻的几个要素,而是去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请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3栾城草民种草经历分成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答:

4联系全文,请探究本文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参考。

答:

【答案】

1AE B项,李计身、张还计没有展现受骗的经历。C项,原文是“带动”,这里换成了“就要”,不够准确。D项,“往深水里游”在农民种草的最后一个阶段,不必“寸步不离”技术员了。

2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就是交代了地点——栾城,人物——种草农民,事件——种草。对风景和人物细节的描写更能真实具体地表现种草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以及农民得到实惠后的喜悦心情。从而使通讯更加真实、生动,能够吸引读者探寻农民喜悦的原因。

3第一阶段:“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这一阶段农民依靠草业公司指导和县政府的优惠政策,在技术员的帮助下开始学种草。第二阶段:“凡是种草的都有过曲折,都走过麦城”,这一阶段农民开始探索市场,起初很多农民在市场中受骗,但是获得了很多经验,终于学会了卖草。第三阶段:“我现在光想往深水里游”,这一阶段农民开始开拓市场,发展草业的相关配套产业,种草事业有了更大发展。

4找到好的市场切入点,依靠农业技术和政策优惠,敢于了解市场,勇于闯荡市场。(可选取两三个要点进行探究)

示例:①发展农村经济,要改变农民观点,从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向多种经济作物,甚至是花草的栽培与种植。②发展农村经济,最好选择富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鼓励农民去闯荡,在国内、国外闯出新天地。③发展农村经济,可采用以点带面的办法,由部分人带头种植达到多人种植,走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④发展农村经济,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与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规划农村经济分阶段成长。⑤发展农村经济,要进行目标定位,对市场进行分析,把握供需关系,分析发展方向。

【解析】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题情

高濂

有恨不随流水,闲愁惯逐飞花。梦魂无日不天涯,醒处孤灯残夜。 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重重叠叠剩还他,都在淋漓罗帕。

(1)诗歌上阕中“闲愁惯逐飞花”与秦观《千秋岁》中“飞红万点愁如海”同是写“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She felt_______at the_______situation.

A. embarrassed; embarrassing

B. embarrassing; embarrassing

C. embarrassing; embarrassed

D. embarrassed; embarrass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She was so _______on the job that she didnt hear anybody knocking at the door.

A. attracted

B. absorbed

C. drawn

D. concentrat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If you have ever been discouraged because of failure, please read on. For often, achieving what you__【1】_to do is not the important thing. Let me explain.

Two brothers decided to dig a__【2】__hole behind their house. As they were working, a couple of older boys stopped by to__【3】__.

"What are you doing?"asked one of the visitors.

"We plan to dig a hole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earth!" one of the brothers_【4】___excitedly.

The older boys began to laugh,__ 【5】__the younger ones that digging a hole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earth was__【6】__.After a long__【7】___,one of the diggers picked up a jar full of spiders, worms and a wide variety

of insects.He__【8】__the lid and showed the wonderful contents to the scoffing (嘲笑)__ 【9】__.

Then he said quietly and__【10】___,"Even if we don't dig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earth, look what we have found along the way!"

Their__【11】__was far too ambitious, but it did__【12】__them to dig. And that is what a goal is for-to cause us to move in the__【13】___we have chosen;__【14】__to set us to digging!

But not every goal will be fully__【15】__.Not every job will end successfully. Not every relationship will endure. Not every hope will come to pass. Not every love will last. Not every endeavor will be completed.

Not every dream will be_【16】___. But when you__【17】__your aim, perhaps you can say,"Yes,__ 【18】__look at what I found along the way! Look at the wonderful things which have come into my life because I tried to do something!"

It is in the__【19】_that life is lived. And I believe it is joy in the journey, in the end, that truly__【20】__.

A. look forward B. set out C. take over D. give in

A. wide B. large C. deep D. shallow

A. watch B. discuss C. introduce D. hasten

A. whispered B. commented C. lectured D. volunteered

A. expressing B. explaining C. telling D. arguing

A. unnecessary B. impossible C. unbelievable D. incorrect

A silence B. intention C. escape D. imagination

A folded B. covered C. removed D. defended

A. volunteers B. farmers C. contributors D. visitors

A confidently B. curiously C. immediately D. strictly

A idea B. thought C. goal D. belief

A make B. expect C. cause D. force

A justice B. feeling C. chance D. direction

A as a result B. in other words C. now and then D. all the way

A achieved B. absorbed C. controlled D. decided

A predicated B. grasped C. realized D. depended

A succeed B. reached C. fail D. lose

A. but B. so C and D or

A searching B. digging C. arranging D. discovering

A. considers B. proves C. occurs D. matter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When Alice came to, she did not know how long she _____ there. (2011新课标卷29)

A. had been lying

B. has been lying

C. was lying

D. has lai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Whenever she goes out with her baby,she always takes _________baby food with her.

A. large number of

B. a large supply of

C. great deal of

D. good man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I have got a headache.

---No wonder. You_________in front of the computer too long.

A. work

B. are working

C. have been working

D. work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药大师——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送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年2月,14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始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要忍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作12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20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等。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他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29万字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世元,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2012年与王水炎院士合作担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从教50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至1990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麻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年至1998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对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了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30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到2017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77年了。在这77年的风风雨雨中,金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216期的励志演讲)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也为他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艺将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B.金世元14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著和勤学不辍。

C.“文革”期间,金世元在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情况下,仍能写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

D.因为金世元教授学生时能够要求他的学生热爱中药事业,树医德,守药德,所以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中药人才。

E.纵观金世元的人生经历,他一直都在从事中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懈怠,一生都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3】金世元认为“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中药事业与金世元人格精神之间的关系。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