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的积累。

人类由 的懵懂 时代进而步入高度发达的智慧文明时代,人类自身从自然性的人成长为社会性的人乃至有 的人,靠的就是不断地学习。正是一代代人的孜孜探求,才托举起今天的人类社会。

A.茹毛饮血 愚昧 素养

B.茹毛饮血 蒙昧 教养

C.刀耕火种 愚昧 教养

D.刀耕火种 蒙昧 素养

【答案】B

【解析】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刀耕火种:形容耕种方法的落后。蒙昧:突出未开化。愚昧:缺乏知识、愚蠢。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素养: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4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退为进,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 ,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翼(zhěn) 帷(chān) (tīnɡ) (miǎn) (mèi)

B.越(ōu) 水(liǎo) 笏(zhān) ()

C.台(huán) 舰(ɡě) (zhǔ) (hūn) 陪(tāo)

D.范() () (yán) (chuǎn) 飞(chuá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时九月 维:句中语气词

B.宇文新州之 懿:美好的

C.绣闼,俯雕甍 披:披着

D.睢园绿竹,气彭泽之樽 凌:超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湖南省长株潭岳益五市十校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2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8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2)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3)文章一人一校一国家题,请联全文谈谈你对标题张伯苓 国家”关系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学语言的创新,不仅要突破陈旧的传统,还要超越传统有所发展,突破和发展二者 __________。正如阳光和阴影一样,没有传统的冷静、幽暗,就无法反射创新的热烈和__________。我们只有在把握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心应手,__________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灵感。

A.相辅相成 靓丽 潇洒 B.相反相成 靓丽 挥洒

C.相辅相成 亮丽 挥洒 D.相反相成 亮丽 潇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