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毋庸讳言,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的最大集散地。而互联网公共生活这个子集,也正以加速度不断接近全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集。

多年前,我们在思考: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早就驶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网络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权”“责任,能否树立更显眼的指示牌和界碑,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如果说河流奔腾靠地势高低落差是规律,那么以河岸约束控制流速就是规则。对于网络新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律无可抗拒,规则也不可或缺。的确,小如微信群,一旦乘以8亿多用户,即便是封闭式的朋友圈,也有海量受众。这就决定了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网络时代非同一般,社会面貌会变得年轻;而理解了网络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时代思维会变得成熟。一年来,现实中的法律规则正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向新领域漫溯,公共生活的经纬线不断确立,界定着这个时代的公序良俗。

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魏则西事件催生了魏则西条款,我们见证了国家工商总局第一次将付费搜索广告定义为互联网广告;快播案网络直播破除了技术无罪的迷思,守护技术创新初心的社会意识在深化;几起侮辱英雄名誉案中,法庭一锤定音,英雄名誉权背后的言论是有边界的;网上订餐平台黑作坊入驻被接连曝光后,各方都在推动订餐平台的职责从资质等形式审查向经营情况的实质审查过渡;面对公众对电商删除差评、泄露隐私的集体吐槽,电子商务法草案正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了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

不难发现,各大互联网平台承载舆情喜怒哀乐,也难免偶有失控、稍显混乱。个人固然不能免责,但平台也无法靠怪罪公众无方向感而脱责。仅从支付宝圈子上线引发的争议看,经过20多年锻炼的中国网民,虽或多或少还在抱怨互联网规矩束身,但正是他们,不自觉地熟练掌握规则的逻辑,呼唤规则的治理,叩问技术的伦理,对照法律看问题,面向监管找答案,让行为越界的互联网巨头屡陷危机。从这个角度看,各大平台与其说是在应对监管者,不如说是在应对它们的上帝,是在回应时代的新要求。

舆情背后是事情,舆情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必然会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现实平台。无论关注魏则西,还是医患关系,又或者是个人信息泄露,公众的问题是技术之外的生命权、安全权、隐私权,是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普遍正义,这就需要治理的逻辑向生活更广阔的腹地延伸。

同样是关注热点,这几年来的一个变化是:公共事件日益变成法治事件,舆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中,情绪的表达、信息的搜集之外,法治的思考、制度的诉求有了更重的分量。这样的趋势,体现在对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关注中,也出现在对山东疫苗案的拷问中,也彰显在对电信诈骗案法治出路的求索中。那些不断深入的观点、表达,聚焦成有建设性的光束,对接着公共治理最前沿的议程,倒逼出更深领域的法治进程,照亮了公共生活的更多角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需要依法制约,让规则的光束照亮网络公共生活的角落,使网络社会在合理有序的道路上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B.互联网管理日渐规范,在堵与疏之间激浊扬清。搭建公共生活的经纬线,界定时代的公序良俗,是网络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

C.出于对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法律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这中间,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的公众更大。

D.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而正能量正在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在沧海横流之际透出人心向上的力量。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群主创造了传播分享信息的公共空间,如果群成员违法,群主也要担责,因为群主没尽到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

B.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公共决策的民主进程,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交互性与公信力。

C.公共生活以网络技术为壁障,以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D.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需要公众一起来维护,它更需要以道德引导、舆论引导、舆情处理和法治监管为主体的一整套有效机制。

【3】文中说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答案】

【1】C

【2】C

【3】公共舆论的判断力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规则,而正能量应该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比如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在使用网络语时我们必须维护汉语的规范、公序良俗和文化的品格。有些网络用语低俗粗鄙,脱离规范破坏了汉语的纯净降低了文化的品位,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那么就必须坚决摒弃。

【解析】

【1】 错在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公众更大,原文第3段末只是说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2】 应改为公共生活不应以网络技术为壁障,而要有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该句是第5段的观点句,结合上下文内容,尤其是该段事例的共同特点来作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裴媛媛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受到了冲击。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划线句子看,作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与文学的审美特质并不冲突,如何理解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学要坚守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

【2】 第四段举好莱坞影视作品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3】 结合全文,请具体说说成熟规范的中国现代影视工业体系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中国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在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色,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角色分裂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

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要连接上儒家传统的血脉,

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值指向。由

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

为重要。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景海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有删改)

【1】对文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

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

生命。

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

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

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因

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

B.目前学者更重视中国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

国哲学。

C.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

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要做好对国学义理的诠释而不是文献整理工作。

【3】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不要执著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伊塞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执著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

《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

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 ,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

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

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D.白居易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心,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

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

【3】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注】弦歌:《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 属: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 候:等待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酒具 赉:携带

D使一门生二儿篮舆 舆:抬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便就酌,醉 门虽设常关

B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瞻衡宇,载欣载奔

C先是颜延之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形役

D尝著《五柳先生传》自况 归去来兮,请息交绝游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渊明任真自得内容的一组是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每往,必酣饮致醉

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父母亲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相近,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而,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 信:相信

C.夔于是六律 正:使……

D.是非之,不可不分 经:界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以勇气闻诸侯

B.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 其无礼于晋

C.子夏 纵一苇所如

D.人之与狗远矣 不至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乐正夔一足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晋师三豕涉河

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的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