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

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

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A①④⑥③⑤② B③⑤②①④⑥ C④⑥②⑤③① D⑥③①②⑤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连贯题,应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内容。空格前的内容解释“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没有区别,空格后内容探究的是“木”字,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由此可以得出空格中的六句话的前半部分应该探讨“木叶”与“树叶”,后半部分应与杜甫的诗句相关,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Jennifer suggested you _ a first-aid kit on your trip.

A. took

B. take

C. to take

D. would tak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I took my driving license with me on holiday, I wanted to hire a car.

A. in case

B. even if

C. ever since

D. if onl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喜欢看这部杂记里的文章,质朴的语言,平和的心态,以及时时造出的天真和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受益。认识到作文可以质朴如斯: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田娟华《作文可以质朴如斯——读汪曾祺<榆树村杂记>》)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世界是喧嚣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汪曾祺《无事此静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C.作者与田娟华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2】汪曾祺为什么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汪曾祺的自然天成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

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年9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忠实在青少年时广泛阅读丰富的文学作品,激活生活体验,也开拓视野。他创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

B.在兴趣驱使下,陈忠实努力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他读初中二年级时,在阅读赵树理小说后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陈忠实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

C.陈忠实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阳光,他经历过许多艰难和痛苦,忍受过饥和嘲讽,甚至一些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也时常光顾

D.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读者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B.《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文学梦在他心中也不再那么遥远了。

C.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D.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E.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3】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大王来何操

C.君何以知燕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首次推出了20个智慧型灯杆,集智能照明、微基站、WiFi发射、视频监控、信息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

B.新闻工作者虽不能在各领域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恪守新闻专业规范可以最大限度规避不因媒体误读误判等原因而产生的风险。

C.重庆媒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该矿越界违法生产区域以掘代采工作面微风作业导致瓦斯积聚,违章放炮引起瓦斯爆炸造成的。

D.12月,光德村进入柿饼晒制生产的最佳时期,家家户户屋顶上都会晒满金灿灿的柿子,空气中弥漫着清香,一派红火的丰收景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没有泯灭对雅的欣赏和渴望, 我们处在财富英雄时代, 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财富,社会承认并激励对财富的正当获取和拥有, 我们多是俗人。 在内心深处,这个民族特有的基因时刻在提醒着我们: 拥有财富,我们 应该有文章书画弹琴围棋相伴的生活,我们向往彬彬有礼的世风,我们要做谦谦君子。

A

其实

因此

可是

不仅

B

固然

或者

于是

然而

C

虽然

几乎

尽管

但是

除了

D

即使

所以

进而

除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①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②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③中国没有史诗

④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⑤中国最好的戏剧诗

⑥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A⑥⑤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⑥⑤②④① D⑤④①②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