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喜欢看这部杂记里的文章,质朴的语言,平和的心态,以及时时造出的天真和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受益。认识到作文可以质朴如斯: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田娟华《作文可以质朴如斯——读汪曾祺<榆树村杂记>》)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世界是喧嚣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汪曾祺《无事此静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C.作者与田娟华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2】汪曾祺为什么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汪曾祺的自然天成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体现了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不矜持作态,亲切自然。没有想在文章巾刻意表现自己,文如其人,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谦虚,富有人情,有修养。完全没有感伤主义。

【3】为文方面:文章写得清新淡雅,少烟火味,略有修改,也处理得干净利落。作文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能读出恬淡悠远的境界。文章从不雕琢,平白如话,轻盈飘逸。

为人方面: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了富人情、有修养的为人之道,并推崇这样的人。闹中取静,适应寂寞、享受恬淡生活,表现出恬淡、悠远的境界。纵酒诗书,为人散淡幽默,学识渊博,别人学不来。

【解析】

【1】A项,认识的时间不准确,原文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不是1986年。B项,因果失当,汪曾祺在聚会上喝酒少、一个人静坐的原因在文巾并没有明确说明。C项,内容杂糅,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认为,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是田娟华的看法。

【2】梳理文意后可确定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应在3、4段,从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3】作答此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前提,自然天成是汪曾祺的主要特点,传记通过记述他为文、为人方面的事迹来体现这个特点;通读文章时,关注评价汪曾祺作品的句子和体现他为人处世特点的句子,答案不难得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使子婴相,珍宝尽有之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 大王为此计者

婚姻 军中无以

若属皆且所虏 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

B.①⑤/②④/③⑧//

C./②④/////

D./②④/③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E.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其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即是

B.宣称常吃绿豆、拍打拉筋等便能包治百病,其实是借此大肆骗财。此类神医之所以前赴后继,有关部门查处不力是重要原因。

C.《中国好声音》一反某些选秀节目泛娱乐化的特点,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

D.近日,网上出现不少两折左右的阳澄湖大闸蟹团购券,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的螃蟹,在网上和网下会有两种大相径庭的价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梦家:生当乱世如浮萍

朵 渔

陈梦家,著名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他原籍浙江上虞,自幼在南京长大,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成员。陈梦家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并立即扬名。大学毕业后,陈梦家赴京在燕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并在该系任助教。此后的陈梦家开始以一位浪漫派诗人的形象出现。正是在燕大期间,他邂逅了与其相伴一生的神仙妹妹”——赵萝蕤。

赵萝蕤自幼长在苏州,1928年,她直接升入燕大中文系,受业于郭绍虞、周作人、谢冰心等名教授。翌年,转系攻读英国文学。1935年,赵萝蕤从清华外国文学研究所毕业,转入西语系任助教。

七七事变后,夫妇俩跋涉到昆明,陈梦家任教于西南联大。联大仍循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在同一学府任教。这样,赵萝蕤便作出牺牲,一面在家操持家务,一面做些翻译工作。此时的赵萝蕤勤读而多病。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师生群推之(钱穆语)。

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与西南联大有一个交换教授的规划,陈梦家被选派为交换教授之一,于1944年首度赴美。赵萝蕤也一同前往,并进入了当时全美一流的芝大英语系学习。在美期间,陈、赵夫妇会晤了当时已名声大噪的著名诗人艾略特。艾略特是陈、赵都非常崇敬的现代派大诗人,早在清华读书时,赵萝蕤就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她是《荒原》的第一位中译者。

1947年,陈梦家先行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同时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为校方多方搜集青铜文物,干劲十足。赵萝蕤回到北平后,任燕大西语系教授,后又兼系主任,为建设一个一流的英文系四处奔走,延聘人才。著名学者巫宁坤即是当时受赵萝蕤的邀请,自美返国,加入燕大英文系的。

然而到了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从天而降,在群众性政治运动面前,作为新月派浪漫诗人陈梦家自然难以躲过。果然,运动一兴起,陈梦家就被揪了出来。

此时,身在燕大的赵萝蕤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作为西语系主任,她不仅要检讨个人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要参加各种会议,没完没了地检讨在领导教学工作中重业务,轻政治的错误倾向。此时,其父赵紫宸已经被揪了出来,要求人人与他划清界限,其夫陈梦家正在清华遭受猛烈批判,一向镇静自若、从容不迫的赵萝蕤,一下子憔悴了。

思想改造运动刚告一段落,紧接着便是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大学重组,教会学校一律解散。清华大学的文科系取消。陈梦家在清华大学受到猛烈批判后,离开学校,被分配到考古研究所,赵萝蕤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授。

刚调入考古研究所的前几年,是陈梦家生命中相对平静的时期,也是他学术丰产的时期。这几年里,他相继完成和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伦》等。他不仅第一次在考古和古文字领域引入了现代西方学术规范,同时还完成了由浪漫派诗人向古文字、考古学专家的蜕变。

1956年,他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在钱粮胡同买了一所房子。从此他一个人占有了一间很大的寝室兼书房,在里面摆下了两张画桌,拼在一起成了他的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种需要不时翻阅的图籍、稿本、文具。梦家勤奋治学有着很好的物质条件。他身体好,不知疲倦,每天能工作差不多十小时到十二小时……

1957年反右斗争一开始,陈梦家应声落网,他被划成右派分子的罪状之一是反对文字改革。《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由国务院公布,在1957年有关文字改革问题的鸣放中,陈梦家提出: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要混淆。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文字这东西,关系了我们万万千千的人民,关系了子孙百世,千万要慎重从事。经此一役,陈梦家彻底倒下,不但被剥夺了发表学术论著的权利,已经在《考古学报》上连载六期的《西周铜器断代》也被大批判文章所取代,没了下文。

划成右派分子后,对陈梦家的惩罚是降级使用,妻子赵萝蕤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他曾经一度被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被贬兰州后,陈梦家又投入到了汉简研究之中,并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完成了《武威汉简》和《汉简缀述》两书。在兰州呆了两年后,60年代初期,政治气候回暖,陈梦家又被召回考古所,《汉简缀述》也得以出版。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文革爆发了。

1966年8月,陈梦家在考古所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重新揪出来批判”“斗争。8月24日傍晚,在被斗争了一整天后,陈梦家离开考古所,来到附近的一位朋友家中。一整天非人的折磨与侮辱让他产生了可怕的绝望感,他告诉朋友: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子耍了。这时,考古所的一些造反派又跟踪而来,在他的朋友家中,强行将他按跪在地,对他进行又一轮的叱骂和毒打。随后,这些人把他押回考古研究所。

那个晚上,他悄悄写下了遗书,吞下大量安眠药片自杀。由于安眠药剂量不足以致死,他活了下来。9月2日,陈梦家再一次自杀。这一次,他选择了自缢。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考古所为陈梦家举行了追悼会,在这年1月25日出版的《考古》杂志第1期第19页有一则报导:黄文弼、陈梦家先生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文中称,陈梦家先生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迫害致死,终年五十五岁。

(选自《同舟共进》2014年第10期,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梦家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而扬名,从此陈梦家开始以一位浪漫派诗人的形象出现。

B.1944年,陈梦家首度赴美,他是选派为中美交换教授之一,1947年,陈梦家先行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后任系主任,为建设一流的英文系四处奔走,延聘人才。

C.陈梦家调入考古研究所的前几年,是他生命中相对平静的时期,也是他学术丰产的时期,他相继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伦》等著作。

D.在反右时期,陈梦家被划成右派分子后,饱受人生的磨难;在文革时期,陈梦家受到非人的折磨与侮辱让他产生了可怕的绝望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梦家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这一方面写出了他的早年的求学经历,另一方也显示了他的诗学渊源,暗示了他成为新月派诗人的缘由。

B.国学大师钱穆说: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师生群推之。这话从侧面表现了陈梦家的勤奋好学以及颇受时人欢迎的现实。

C.思想改造运动后,大学重组,教会学校一律解散,这是赵萝蕤由燕京大学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的时代背景,也是她工作调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D.1957年反右斗争一开始,陈梦家就被划成右派分子,即使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他依然完成了《西周铜器断代》《武威汉简》《汉简缀述》等书。

E.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陈梦家文革中自杀身死这个悲剧,意在说明悲剧的发生一方面固然有时代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陈梦家自身不够坚强有关。

【3】陈梦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并谈谈对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

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

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A①④⑥③⑤② B③⑤②①④⑥ C④⑥②⑤③① D⑥③①②⑤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不全都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距关,毋内诸侯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要项伯

D.沛公起如厕 何厌之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能 竟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