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知名导演张艺谋语)。温润的气候、丰沛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名。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标。

材料二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原名灌县,后因世界水利名珠都江堰而得名,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2014年2月12日,由青岛四方公司研制的CRH6A型动车组将在成灌铁路正式载客运营,标志着我国城际动车组首次载客运营。CRH6A型动车组主要用于中短途城市之间、区域城郊之间的通勤和商旅,以公交化的运营模式为主,故也被称为城际动车组。CRH6A型动车组最高运营速度为200公里/小时,最大载客人数为1479人,是中国现有各型动车组中载客能力最大的动车组,被誉为“大肚子”动车组。下图为四川盆地简图。

材料三 黑苦荞多生长在高寒地区,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预防高血压、癌症等多种疾病中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五谷之王”。西昌大凉山区的甘洛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288米。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日照166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该县出产的黑苦荞,色泽乌黑,颗粒大,品质优,为“中国黑苦荞之乡”。早在300年前就有野生黑苦荞驯化栽培的文献记载。现甘洛县黑苦荞种植面积有32000亩,总产量达到4800吨,位列全国首位,黑苦荞产品远销国内十多个省市及欧美市场。

(1)试分析材料二中的等温线发生弯曲的原因。

(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说明“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市旅游资源发展的有利条件

(4)结合材料三,试分析甘洛县黑苦荞品质高的原因。

【答案】(1)图中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该地区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北部有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2)宜居: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美,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因岷江和都江堰水资源得天独厚,无洪涝危害;地处成都平原,地壳比较稳定,无破坏性地震;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越来越完善。

(3)有青城山、都江堰等自然和人文旅游点,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非凡性突出);有城际铁路相连,交通便利;距离成都经济发达地区近,旅游市场广;旅游基础设施好,地区接待能力强。

(4)山地海拔高,气候高寒,适宜苦荞生产;降水丰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环境洁净,污染小。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等温线的原因、城市的区位分析旅游的区位评价分析和农作物品质的区位分析。

(1)影响等温线发生弯曲的主因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结合图示可知该地位于四川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该地区气温较同纬度气温较高主因是受地形的影响。盆地地形,地势较低,不易散热,北部有高大山地阻挡冬季风南下,受冬季风影响小。

(2)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成都拥有优越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造就了著名的“天府之国”。使得成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是十分宜居的城市。

(3)旅游资源发展的评价主要从旅游资源的质量、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入手分析游览价值高低,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地区接待能力,以及政策和环境承载量方面分析。

(4)影响农作物品质的主因可以从光照、降水、热量、气温、生长期、温差、土壤、水质、自然环境质量等自然条件分析,人文条件主要从种植历史,耕作经验,技术条件,化肥农药使用量等方面。结合材料三可知甘洛县地处大凉山区,海拔高,气候高寒,作物生长期长,适宜苦荞生产;冬春干旱,夏秋多雨,降水总量丰富,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达326天,苦荞积累的营养物质多;且该地区地处我国川西高原,人口较少,自然环境质量高,环境污染小;该县种植苦荞早在300年前就出现了,说明其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给古老的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外延与内涵,给中国以及寻求发展的沿途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未来。下图为非洲及西亚略图。

材料二 图中甲地地处回归线附近、乙地深居内陆,两地均为沙漠气候区。H地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地处生长边界的红海,所在河流为埃及的母亲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该河上中游地形以高原为主,下游地势地平。

(1)简述H海的面积变化趋势及原因。

(2)简述甲荒漠和乙荒漠形成原因的差异。

(3)分别指出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下图为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由图可知,以下关于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个地区霾日数均为夏季多于冬季

B. 三个地区霾日数均为冬季多于夏季

C. 三个地区霾日数夏季差异最大

D. 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2】【2由图可知,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 春季降水最多,霾日数少 B. 夏季多大风,霾日数最多

C. 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最少 D. 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最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8年4月4日,我国商务部网站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下图为2008—2012年我国从不同国家进口大豆的数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从图示三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呈现交替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多元化的进口渠道 B.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差异

C. 市场需求周期变化 D. 出口国调控大豆出口量

2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榨油原料。我国正逐渐成为全球植物油加工厂,其主要原因是

A. 国外的转基因原料不安全 B. 我国食品生产标准高

C. 我国现代化压榨技术水平提高 D. 榨油原料种植面积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材料二: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道:“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下图为渭河平原示意图。

材料三: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材料四 汉江全长1532公里,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历史上,汉江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但近几十年来,汉江航运价值却不断降低。为更好地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坝顶高程已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渭河水浑”的人为原因。

(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简要分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原因

(3)读材料一、二、三,概括渭河平原的农业特点并分析渭河平原自古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秦岭对汉江北部支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什么?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哪些?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3时和15时)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所示,据此回答问题。

1】【1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 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 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 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2】【2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 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 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 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古今位置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 围海垦殖 B. 泥沙淤积

C. 气候变化 D. 地壳抬升

2跟踪研究江苏海岸线变迁,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①RS ②GPS ③GIS ④数字地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资源,应

A. 围海造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B. 兴修水利,建设旱涝保收农田

C. 营造红树林,保护滩涂生态

D. 发展滩涂养殖,打造湿地经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