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反应原理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一种工业合成氨的简式流程图如下:

(1)①步骤Ⅱ中制氢气的原理如下:

a.CH4(g)+H2O(g)CO(g)+3H2(g);K1

b.CO(g)+H2O(g)CO2(g)+H2(g);K2

则反应CH4(g)+2H2O(g)CO2(g)+4H2(g);K=_______________(用含K1K2的代数式表示)。

②T1温度时,对于反应:CO(g)+ H2O(g)CO2(g)+ H2(g),向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g)。若达到平衡后,反应放热Q kJ,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向原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CO的转化率将增大 B.达到新平衡时的反应热ΔH > —Q

C.气体的密度将不变 D.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2)将3 molH2和2 molN2充入某恒温恒压容器中,发生合成氨的反应:3H2(g) +N2(g) 2NH3(g)

①达平衡时NH3的浓度为c mol·L-1。保持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分别充入该容器,平衡后NH3的浓度不为c mol·L-1的是_________

A.6 molH2 + 4 molN2

B.0.75 molH2 + 0.75 molN2 + 0.5 molNH3

C.3 molH2+ 1 molN2 + 2 mol NH3

② 若是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NH3的浓度为c1 mol·L-1,则c________c1(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1·K2 AD C > 在恒容的容器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会减小,导致反应正向进行的限度减小,所以NH3的浓度会比在恒压容器中的小

【解析】

(1) ①分析写出平衡常数K1和K2、K的表达式,再进行相关运算即可得出答案②对于反应CO(g)+ H2O(g)CO2(g)+ H2(g)达到平衡后,再通入0.2molH2O(g),即增加反应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据此分析

(2)①合成氨反应3H2(g)+N2(g)2NH3(g),题设投料3mol H22 mol N2,以此为参照,按等效平衡的思想分析解答。②合成氨反应3H2(g)+N2(g)2NH3(g),正反应气体分子数目减小,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的压强小于恒温恒压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的压强,所以恒温恒容条件相当于减压过程,由此分析。

(1)对于反应CH4(g)+H2O(g)CO(g)+3H2(g),有平衡常数K1=,对于反应CO(g)+H2O(g)CO2(g)+H2(g),有平衡常数K2=,对于反应CH4(g)+2H2O(g)CO2(g)+4H2(g),有平衡常数K=,显然K=K1·K2

A.对于反应CO(g)+ H2O(g)CO2(g)+ H2(g)达到平衡后,再通入0.2molH2O(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A项正确;B.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放出的热量比Q多,放热反应的ΔH为负,所以达到新平衡时的反应热ΔH<-Q,B项错误;C.因为再通入0.20molH2O(g)时,容器中气体总质量增大,而气体处于恒容容器中,所以气体密度()将增大,C项错误;D.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再通入0.20molH2O(g)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消耗H2O(g)的量小于0.20mol,所以达到新平衡时H2O(g)体积分数将增大,D项正确;答案选AD。

(2)A.6molH24molN2与题设初始投入3molH22molN2,对应成比例,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分别达到的平衡互为等效平衡,所以A选项平衡后NH3的浓度仍为cmol/L,A项错误;B.0.75 mol H2、0.75 mol N20.5 mol NH3按计量数折算成反应物为1.5molH21molN2,这与题设3molH22molN2对应成比例,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分别达到的平衡互为等效平衡,所以B选项平衡后NH3的浓度仍为cmol/L,B项错误;C.3 mol H2、1 mol N22 mol NH3折算成反应物为6molH22molN2可看作先投入3molH22molN2达到平衡后再投入3molH2相当于在题设的平衡状态下再投入3molH2,显然再投入H2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H3的浓度将大于c mol/L,C项正确;答案选C。

②合成氨的反应3H2(g)+N2(g)2NH3(g),正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小,如果在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的压强比初始压强小,而恒压条件的平衡压强等于初始压强,两种情况下初始压强是相同的,所以恒容条件下相当于减压过程,减压下该反应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恒容条件下NH3的浓度将减小,即c>c1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固体Na2SO3受热分解生成两种正盐,实验流程和结果如下:

已知:气体Y是一种纯净物,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518g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Y的电子式为_____

2)实验流程中,Na2S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另取固体X试样和Na2SO3混合,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再加入稀盐酸,立即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则产生淡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不考虑空气的影响)。

4Na2SO3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Na2SO4,检验Na2SO3是否变质的实验操作是_____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图所示装置,利用电化学方法处理上述流程中产生的气体Y.基本工艺是将气体Y通入FeCl3,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所得滤液加入电解槽中进行电解,电解后的滤液可以循环利用。则与a相连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压下,取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的氨水测定,得到下表实验数据。

温度/℃

c(NH3·H2O) /(mol·L-1)

电离常数

电离度/%

c(OH) /(mol·L-1)

0

16.56

1.37×10-5

9.098

1.507×10-2

10

15.16

1.57×10-5

10.18

1.543×10-2

20

13.63

1.71×10-5

11.2

1.527×10-2

提示:

(1)温度升高,NH3·H2O的电离平衡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能支持该结论的表中数据是________(填字母)。

a.电离常数     b.电离度 c.c(OH) d.c(NH3·H2O)

(2)表中c(OH)基本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在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铵晶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

A.溶液的pH增大 B.氨水的电离度减小 C.c(OH)减小 D.c(NH4+)减小

(4)氨水溶液中,下列做法能使c(NH4+)与c(OH)比值变大的是________

A.加入固体氯化铵 B.通入少量氯化氢

C.降低溶液温度 D.加入少量固体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四氯化锡(SnCl4)是合成有机锡化合物的原料,其熔点为-33℃,沸点为114℃,在潮湿的空气中强烈水解产生有刺激性的白色烟雾,产物之一为SnO2。实验室制备四氯化锡的操作是:将金属锡熔融,然后泼入冷水,制成锡花;将干燥的锡花加入反应器中,再向反应器中缓慢地通入干燥的氯气。(装置C中的试剂Ⅹ未画出)

I.图1为实验室制备干燥氯气的实验装置(夹持装置已略)

(1)该装置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主要成分Ca(ClO2]和浓盐酸,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的饱和食盐水能够除去Cl2中的HCl,此外还有___________作用。

(3)试剂Ⅹ可能为___________(填标号)。

A.无水氯化钙 B.浓硫酸 C.五氧化二磷 D.碱石灰

(4)用锡花代替锡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氯化锡在潮湿空气中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图2是蒸馏SnCl4的装置

(6)该装置尚有两处不当之处,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用的锡花中含有金属铜。某同学设计下列实验测定锡花的纯度:

第一步:称取7.500g锡花溶于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第二步:向滤液中加入过量Fe2(SO4)3,将生成的Sn2+氧化成Sn4+

第三步:用0.9500mol·L-1的K2Cr2O7溶液滴定生成的Fe2+,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Fe2++Cr2O72-+H+→Cr3++Fe3++H2O(未配平)

若达到滴定终点时共消耗21.00mLK2Cr2O7溶液,试计算锡花中锡的百分含量:___________(结果保留4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molL1

2)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_________

A.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

B.溶液的浓度

C.溶液中Cl的数目

D.溶液的密度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并在操作步骤空白处填上适当仪器名称)_________

A.用30 mL水洗涤__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 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__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

4)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在括号内填A表示偏大,填B表示偏小,填C表示无影响

a.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__

b.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下降,再加适量的蒸馏水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5℃下,部分弱酸的电离常数如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弱酸

HCOOH

HClO

H2S

电离平衡常数(Ka)

Ka=1.0×10-4

Ka=2.0×10-8

Ka1=1.3×10-7

Ka2=7.1×10-15

A. HCOONa HCOOH的混合溶液的pH=3,则c(HCOOH)/c(HCOO-)=10

B. 相同浓度的 HCOONa NaClO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前者大

C. 任何浓度NaHS溶液中总存在:c(H2S)+c(H+)=c(OH)+c(S2)

D. NaClO溶液中通入H2S发生的反应为2C1O+H2S===S2+2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5℃时,向10mL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lmol/LHR溶液,测得反应混合液中c(OH)V(HR)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V2=10

B. HR为弱酸

C. V(HR)=V2时,溶液中存在:c (OH)-c(H+)=c(HR)

D. V(HR)=V1V3时,溶液中均有:c(Na+)=c(HR)+c(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目前,燃煤脱硫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脱硫方法有以下几种:

Ⅰ.石灰法原理为:2CaO(s)+2SO2(g)+O2(g)2CaSO4(s)

(1)T1℃时,向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3molCaO(s),并通入2molSO2(g)和1molO2(g)发生上述反应,2min时达平衡,此时CaSO4(s)为1.8mol。0~2min内,用SO2(g)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v(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催化氧化法

活性炭催化氧化法是基于活性良好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其反应机理为:

O2+2C→2C—O;SO2+C→C—SO2;C—SO2+C—O→C—SO3+C;

C—SO3+H2O→C—H2SO4;C—H2SO4→H2SO4+C。

(2)整个过程中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性炭在反应过程中作催化剂,改变了_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反应速率 B.反应限度 C.反应焓变 D.反应路径 E.反应活化能

Ⅲ.CO还原法原理为2CO(g)+SO2(g)S(g)+2CO2(g) ΔH

已知:S(g)+O2(g)=SO2(g) ΔH1=-574.0kJ·mol-1;CO燃烧热为283.0kJ·mol-1

(4)起始温度为T2℃时,分别在三个容积均为10L的绝热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CO(g)+SO2(g)S(g)+2CO2(g),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容器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CO2(g)的物质的量/mol

CO(g)

SO2(g)

S(g)

CO2(g)

1

0.5

0.5

0

A

1

0.5

0

0

0.8

2

1

0

0

b

①容器乙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其中充入CO(g)、 SO2(g)、S(g)、CO2(g)各1mol,此时v(正)__________ v(逆)。(填“>”、“<”或“=”)。

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b=1.6 B.平衡常数甲>乙 C.达到平衡的时间:丙<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100mL蒸馏水,然后分别放入等物质的量的NaNa2ONa2O2NaOH,待固体完全溶解,则四个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

A.<<<B.<<乙=丙C.甲=丁<乙=丙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